中国文化
-
中国话剧田本相主编;宋宝珍,王卫国撰稿话剧的百年史,是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是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是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话剧,是中国人的种主动的文化选择。片断: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形式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两。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于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1.家庭剧的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受革命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上,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中国旧历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农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也搬上舞台。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文明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2.幕表制的局限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场发挥了。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新剧的倡导者之一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陈义敏,刘峻骧主编《中国法规·机构》中国文化法规、政策与机构,由许多不同却相互联系的实践的层次所组成。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内含,以其征兆中华历史与文明的丰富蕴涵,共同保持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部活力与内在统一性。《中国音乐》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中国美术》点线跃动,丹青传神。从书法到绘画、雕塑,中国美术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精神。书与画同源,从远古的陶塑、刻石到后现代的抽象,在在向我们展示着先人求索的真诚与构思的精妙……《中国舞蹈》追寻先民的“舞影”,探索体验的本质与创造的奥秘,在创造生命和存在的世纪的舞步中追蹑一个个有意义的诗学宇宙,在艺术的无限性和人彻底的开放中得到丰盛的圆满,接触并领悟到一种启迪、审美和抚慰的魔力。《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历久弥新的艺术品种,以其深刻的故事内容、程式化的舞台表现、节奏明快的音乐构成、色彩对比强烈的化妆和景物造型,共同构成包容丰厚的民族戏剧文化。戏曲,拥有着一代代名家和佳作,最本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中国文学》向自然、现实与传统索求意义的本质冲动,使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家们对文学写作存有一种心领神会、梦摇神牵的钟情与沉迷。就如同中国文化艺术样式从一开始就反映了我们民族与社会一样,整个中国文学,征兆并包涵我们伟大的文明,映示并构成影响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文化力量。《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独白的象征,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生趣和全部心灵的力量。本书由表征我们民族的心灵与思想的建筑艺术历程,探勘那伸展到具体生命活动中的理想与真实,意味丰富、悠长。《中国话剧》话剧的百年史,是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是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是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话剧,是中国人的种主动的文化选择。《中国电影·电视》中国电影电视,通过自觉的探索与创新,借助现代艺术的丰富表现方式,在不断突破旧模式中取得自己的生命,使一个时代的艺术趋于成熟,使具体可感的影像世界变成真实的存在力量。《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与中国传统与民间文化本文血脉相联,它们通过自身敞开圆融的生命,敞开活生生的、毛茸茸的生活本相。在这些特定艺术样式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很少是目的本身,而且从来不是首要的。<
-
圣人与日中文化藤原(王)文亮著藤原文亮(1963~),1996年加入日本国籍,现为日本九州看护福祉大学副教授。
-
后现代文化(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的主题是后现代时期各种条件下的社会现代化。全书共分五章,内容涉及:技术与文化、文化概念、时代的后现代标志、当代文化意识分析、文化政策的结论等。后现代时期更多地为各种崭新的、以文化为导向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形式所决定。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对科学主义的更富有批判性的新型关系,以文化为导向的经济以及它与进步、与现代化的非空想的明智关系。对于后现代文化而言,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形式,而是有多种步聚,这些步聚必须切实地为人们带来益处。同任何社会一样,中国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要以人道的方法来对待迫在眼前的现代化,要经历后现代时期现代化的种种步骤。
-
中华儒家精神陈国庆 著人类社会的历史具有连续性,人类精神也具有继承性,不是可以随意断裂或决裂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有必备的条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对历史上优秀精神遗产的继承。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其长久的鲜活的生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也获得极大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相应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趋严重,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人际关系紧张,各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流行,人的孤独和心理疾患严重,精神空虚,等等。这说明当今人类并没有创造出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高度精神文明。要解决这些问题,儒家学说中有可资借鉴的“药方”,比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人自身的和谐与协调的理论;中庸的思维方式;重信义、讲和平、施仁爱的道德精神;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和知耻、慎独,以及刚直不阿、廉洁奉公、自强不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修养学说。这是儒家精神的现代价值之所在,它可以医治某些现代病,可以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基因。这是我撰写这本小书的主要动机。人类社会由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加以规范和调整,而儒家精神恰恰以重伦理讲道德为特色。用儒家精神规范和调整人类社会十分必要,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法律制度与之相配。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一是道德,二是法律,二者缺一不可。这是说儒家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当然,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历史土壤的变迁,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变革,都或多或少对儒家精神产生某些影响。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并不因时代的进步而失去生命力,反而可以对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巨大的,它甚至成为我们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
文化政策学胡惠林著暂缺简介...
-
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史彤彪著我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简短一句话,我们编纂这一套丛书的目的,就在这里。本书所涉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学者,基本上没有到过中国。他们主要的凭靠着传教士、商人和游历者对中国的描述,并参照西方版本的中国经典来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的。公允地说,传教士东来,对于中国法律文化的西传,意义尤大。
-
梁祝文化大观周静书主编本书充分展示了梁祝文化的绚丽多彩,反映了梁祝文化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果,本部分为学术论文卷。
-
武道彷徨赵冬梅著内容简介本书以生动的笔调,介绍了武举制度的确立及武举制度的日渐完善。叙述了武举考试的过程,并着重挖掘了武举这一现象特有的文化价值。本书还从文化角度叙述了武进士们在武举制度下的不同命运,从而揭示了武举文化对社会、对人们观念、价值观的影响。本书通过对武举制度历史纠葛的透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本书语言流畅,有较好的可读性。
-
中国文化中之有神论与无神论何世明著香港基督教文化会前会长、香港基督教圣公会法政牧师何世明先生所著《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基督教儒学四讲》、《中国文化中之有神论与无神论》、《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融贯神学与儒家思想》等五本专著,对基督教信仰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提出“融贯神学”的论点;即:用基督教信仰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