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经典民俗学十二讲董晓萍 著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本书既能为专业学者把握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也可为跨学科读者和一般读者提供比较广泛的民俗学基础知识。
-
古人的日常生活陈元綵等“古人的日常生活书系”在中国传统文化“衣食住行”的基础上,从古人精致的把玩生活、古人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古人“意在物外”的茶饮艺术、古人家居建筑美学、古人日常膳食中选取了数百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从言行举止到锅碗瓢盆,从园林宅居到收藏雅玩,有趣的文字搭配上千幅高清插图,集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全方位展现古人日常生活的传承与变迁。
-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徐锦江 编本书稿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主题,是“上海文化发展系列白皮书”系列之一,突出“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运作”,围绕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和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从各个角度研究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关键举措。全书分为一篇“总报告”和四个专题:“数字城市:推动文化转型”“开放优势:提升产业升级”“新兴领域:促进跳变跃升”和“国际视野:把握**潮流”。
-
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合作研究刘军荣,胡丹,吴耀国,刘颖 著《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合作研究》深入研究了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合作的基础理论、现实基础、合作风险、合作机制、合作空间模式和合作措施及要素保障。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旅游的合作要素和理论框架,区域文旅合作空间模式理论以及旅游合作模式评价方法。四川省文旅融入泛亚高铁经济圈的基础主要包括四川省与区域旅游资源基础、四川省与泛亚高铁沿线文旅合作经济基础、四川省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合作的国际关系基础。四川省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合作风险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金融风险、文化和社会风险、传染病与自然灾害风险。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入泛亚高铁经济圈需要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合作机制(政府主导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决策共商机制和品牌共建机制7),增强四川省文旅核心原创,强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进“十大”特色文旅品牌和单体“大景区”建设,完善内部交通和精致管理服务体系,增强与“渝黔滇桂”的合作,实现四川省内部提质增效,提升区域合作效能。重视“四川+”在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合作中的风险,保证合作安全。在合作空间模式方面,主要采用线性和面域的“点-轴”发展模式及双核发展模式。研究了“四川-中南半岛七国”文化旅游合作的“点一轴”发展模式,形成基于泛亚铁路的中轴、西轴和东轴合作路线。该书提出了成都、四川+重庆、“三省一区一市”(川渝黔滇桂)分别与中南半岛七国合作的主要空间协作模式、合作节点城市和合作节点地区。在合作措施方面,该书提出打造主导性区域合作平台,提升“四川+”在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合作的能级。拓展旅游合作载体和空间,提升四川省泛亚文旅价值地位;协同区域文旅康养产业合作,谋取泛亚区域康养产业领导地位;倡议泛亚文创会展联盟,打造泛亚文创会展“次中心”;打造世界遗产对话平台,促进泛亚国际文旅交流合作。强化“四川+”跨区域国际文旅业态创新合作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四川+”在“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产业的“云合作”。强化“川渝”和“川渝黔滇桂”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四川省区域的文旅地位以及区域合作能量。为确保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该书建议完善系统性保障,具体包括组织保障(政府组织、行业组织、境外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设施保障(交通设施、网络设施和场馆设施),金融保障(国内合作的金融保障和国际文旅合作的金融保障)和安全保障(政府部门主导的风险管理、行业组织主导的风险管理、企业主导的风险管理和建立外部风险协作管理系统)四类保障。该书研究了“四川+”国内区域文旅产业合作与“四川+”国际文旅产业合作相协同,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战略在文旅产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并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为跨区域国际文旅合作提供了较新颖的研究思考视角。该书提出四川省参与泛亚高铁经济圈文旅合作机制、合作空间模式、合作措施和保障建议,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对四川省文旅产业南向国际合作决策和实践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
-
地图上的中国大琦“地图上的中国”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美食中,分地域选取58种代表性美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介绍。作者对各种美食的历史源流、食材特点、制作秘诀、品相口味等都有深入了解,描写深入浅出,文字活色生香。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读者不但会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要的了解,还会深深地爱上中国美食。The China on the Map series uses the map as a carrier to tell stories about China. China’s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map. Also, electronic A/V book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ir paper counterparts to achieve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help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better understand China.Chinese Cuisine features 58 representative dishes from the immense list of Chinese delicacies and introduces them with pictures and text. It offer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ingredients, cuisine, appearance and taste of the delicacies. And the author provides a vivid description through her diction. Through the light and pleasant reading, readers will not only ga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but also deeply fall in love with Chinese food.
-
商君书(战国)商鞅 著,蒋重跃 解读《商君书》现有二十四篇,内容以论述具体的治国方略为主,与《史记》本传所记商鞅本人思想行事相一致,同时也有关于政治问题的理论阐发,虽然篇幅有限,但达到了古代一流理论著作应该有的深度。全书可以作为商鞅和商鞅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商君书》的主要内容在阐述治国措施,但它的贡献,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政策设计和阐释,它还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发表了重要的见解,成为后来法家思想的理论先导。其中有些甚至可以超越时代和国界,在人类的政治思想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就说它是古代世界的一部理论著作,则未免感到不足。庆幸的是,它的确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有着出色的发挥,作为理论思维的优秀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
新书(汉)贾谊 著,方向东 解读《新书》五十八篇,亡佚《问孝》《礼容语上》两篇,今存五十六篇,分十卷。卷一至卷四(《过秦上》至《铸钱》)为“事势”类,皆为文帝陈政事。卷五至卷八(《傅职》至《道德说》)为“连语”类。卷九(《大政上》至《修政语下》)四篇不标目(《玉海》标“杂事”)。卷十(《礼容语上》至《立后义》)为“杂事”类。“连语”“杂事”两类或为太傅时所用的教材和笔记,或释经传古义,或草创仪法,与“事势”类陈政事不同。《新书》反映了贾谊丰富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思想,而政治思想最为突出。贾谊的政治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从周”、“好古”,也不同于商鞅的反对“法古”。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
斗茶录李明 著茶诗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去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常青 著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深入挖掘中国石窟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石窟艺术的历史文脉,本书以24讲的形式将新疆、甘肃、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的精华石窟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各地石窟概况、开凿背景、延续年代,以及对代表性洞窟艺术成就的具体分析、对图像意义和延伸故事的讲解等,使读者能充分了解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的遗存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
-
节气百图沈泓 编本书以图为主导,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的中国节气故事。作者不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