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中国符号袁红兵 著本书介绍了中国建筑的起源、奠基、发展、成熟、高峰与现代化探索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并梳理了中国各个朝代从都城到地方城市的主要建筑。读者可通过该书了解中国古建筑之美,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来新夏《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所介绍的是中国书籍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丛书”“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这本书的内容比较专门,但作者所写简明扼要,对普通大众、藏书爱好者及青少年学生来说,颇有参考和翻阅价值。
-
桃花扇资料汇编考释王亚楠 编著《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著昆曲剧本,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以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为主线,将他们的爱情生活与国家兴亡贯串交织在一起,围绕着侯、李爱情这一中心线索,融入了大量反映南明兴亡斗争的场景,刻画塑造了众多面目各异的人物风貌,诗史般地再现了明末社会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崇祯死难、福王即位、阉党专权、江北四镇自相残杀、东林复社反清活动、史可法壮烈殉国等,堪称是一部名副其实、可歌可泣的明亡痛史。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桃花扇》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源流;涉及观点者,追寻其论说的出处。考证其中所涉时地人事、撰作背景,以见三百年间《桃花扇》传播、接受、影响之大较。依所辑录文献史料的内容和性质,分为“本事编”“版本编”“演唱编”“评点编”“评论编”“影响编”六个部分。各编中所收的文献史料,辑自清代刻本、活字印本的按作者(或编纂者)的生年先后排列;生卒年不详者,则参考其行事、活动年代排列;辑自晚清、民国石印本、铅印本和报刊的按初版和刊载的时间先后排列。每篇文献注明来源出处,包括书名、册数、卷数、版本、报刊名称、卷数、期数和发行时间。
-
苏轼书法与绘画研究专辑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编宋人李耆卿《文章精义》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之文为:“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明末清初,吴梅村在《苏长公文集序》改易其说为“韩如潮,欧如澜,柳如江,苏其如海乎!夫观至于海,宇宙第一之大观也”。以海喻苏轼文章博大精深,并盛赞其为宇宙第一大观。苏轼恣游于儒释道三家,对形而上的哲学概念与生命真谛持续追问,又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留下丰富言论与创见,甚至于美食、医药、养生、农业、技艺等都表现出充分的兴趣与关注。所以,不唯文章似海,苏轼在各个门类的创造都可以“苏海”称之。
-
中国古代文化·工巧篇王振铎《中国古代文化·工巧篇》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制造的玉器、铜器、陶瓷、漆器、丝织、古建、水利、天文仪器、车船和历代奇器等,展示了我国先民在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工匠精神,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巧和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绝伦,以翔实的证据,雄辩地论证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贡献,使我们能够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保持一种自信的正确心态。纵观我们中华文化,会感到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四千余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达七千余年,甚至可以推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其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可与日月同辉。书中列举的每一部分,在科学史上都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作者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撮其精要,编缀成篇,激励我们在新时期,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和发扬先民的伟大成就和工匠精神,继续向新的科学前沿迈进。 从近三百余年的历史来看,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确实受惠于西方,这一点不可否认,而西方早年受惠于古代中国的地方,国人却往往忽略。本书中介绍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发明、发现,这些光辉成就一方面属于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有其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从科学技术史角度来看,中国有许多重大发现及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物质文化史角度来看,古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仁智和奇思异想,创造了一种与西方文明大相径庭的东方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史。
-
老子今注今译辨正焦永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境的变迁,汉字的字义重心由宇源本义向引中义到再引中义发生了偏移。字义重心偏移和一字多义,是造成古代早期经典文义理解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汉字早期形体甲骨文是 由约251个象形符号单独或组合构成的象形文字,其字义与象形符号含义相关。甲骨文象形符号破译成果,为我们厘清字源本义和引中义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书从甲骨文字源本义对《老子》中文义理解难点进行解析和辩正,取得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玄"在甲骨文中写作“g”,字源本义为“一束丝线”,从“玄”的字源本义看,“玄之又玄”的字面意思就是“将一來线一圈一圈展开”,这个意思用今天的哲学术语表达就是“逻辑推理”或“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脉络”。这个发现证明了世界上早提出逻辑概念的人是中国的老子,而非希腊人。以往学者关于“玄之又玄”的解说集体跑偏,类似的情况在《老子》中也并非个例,问题的根源则在于方法论层面的缺陷,具体讲就是对汉字造字原理认识不清,似是而非。推广甲骨文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国学润家风向亚云 著传统国学典籍浩如烟海,蔚为大观。这些博大精深、恢弘壮观的传世经典,是民族的瑰宝,文化的根脉,更是中华家风的源头和根基。它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闪耀在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里。传统典籍里的无尽智慧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子孙,润泽着万万千千的家风。本书着眼于“第二个结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和家训中汲取女性齐家智慧方面的论述,从忠孝家风、仁善家风、诚信家风、勤俭家风、谦谨家风、好学家风、和睦家风、清白家风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希冀引导广大女性学习传统国学,领悟典籍里的齐家智慧,建设良好家风,拥抱幸福家庭。
-
国学概论选粹杜泽逊《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进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
中华传统美德李燕,罗日明 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为本,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养成优良的品德。本书通过介绍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用榜样来诠释美德的含义,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
汉字,记录历史的符号陈学晶 著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后,选取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Where do Chinese characters come from? How did it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day? Chinese characters, as historical symbols, carry whic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is book tell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herish and deep feeling of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for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n, it experiences Chinese people's thinking, perception and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riting rules. Finally, it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20 characters of Chinese culture to trac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work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intings, bronzes, ceramics, construction and other works of fine art resources were introduced to corroborate each other, restore a vivid pi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reby reflect the extensiveness and the profoundness of classical Chinese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