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东西文化议论集季羡林,张光Lin编选本书收录了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外学者有关东西文化问题的论著数十篇,观点各异,色彩纷呈。编选的目的,在于方便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以期引起关注。
-
烹饪饮食路新生编著暂缺简介...
-
中国酒文化吴士余,倪秀玲暂缺简介...
-
中国牛文化宋长宏著暂缺简介...
-
淮南鸿烈集解冯逸,乔华点校;冯逸,乔华点校淮南子据道家的“无为自然”说,概略地解说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以及政治、军事等人世间的百般事物。然而,也混杂了很多儒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在思想上没什么创新之处。但是,本书引用了许多传说、神话、寓言,文章富于变化,饶有趣味。更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神话片段,及机智幽默的民间言谈。淮南王刘安(?——前一二二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父亲刘长,因为谋叛文帝(刘长之见),事发被捕,流放四川,于途中绝食而死。刘安怀恨在心,企图谋叛,但是在武帝时,阴谋外泄、刘安遂在被捕之前,自杀身亡。刘安是一流文人,幕僚中人才济济。当时的朝廷,逐渐有以儒学来统一天下思想的倾向,而刘安的僚属中以道学派居多。刘安得到这些学者的帮助,将诸家的学说统一,想借此掌握住自然秩序和人事百态的一贯原则,淮南子在此动机下,被编纂而成。这本书反映汉代中央与地方政治的对立,亦即儒家与道家思想上的冲突,其价值尚待日后评定。现在,这本书在思想上的价值不被看重。但是,因内容所叙均以神话传说为中心,其中有关民俗学方面的资料,颇受后人重视。此书另名淮南鸿烈。“鸿烈”就是又大又明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显其道”。
-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岱年,汤一介等著;李中华等编封面副题名题:张申府、梁漱溟、汤用彤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
-
治家格言(清)朱柏庐著;周勤勤编著《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著。朱伯庐(1617-1688年),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他是明代生员,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提倡知行并进。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终身未仕。其著作除《治家格言》外,还有《大学中庸讲义》、《愧讷集》等。《治家格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但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治家格言》主张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当然,该书是以封建理学为宗旨的,其中所宣扬的明哲保身、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点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具有很大的消极性,与当今时代相去甚远,应予以甄别和扬弃。
-
诗经的文化精神李山著《诗经的文化精神:日晷文库》专题讨论中,农事诗以明确“天人合一”的由来,宴饮诗以明确人伦尚“和”倾向的根源,战争诗以明确四裔民族包围下的文明人群克服危亡的一般方式,婚恋诗在于明确人群在获得文明统一时所付出的代价作为纵向的论述,对“三百篇”各期创作情况的考订论述,则意在明确人群在不断面临并克服内外困境时人文精神所获得的深化超越。从传统的根源处,理解我们仍然生活其中的传统本身,是《诗经的文化精神:日晷文库》基本宗趣。“三百篇”时代是中国文化传统趋于定型的时期。一个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群与异族诸多关系所获得的稳定认证,大体就是“文化传统”最基本的精神内涵。
-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探讨了骈文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传统文 化、社会审美思潮背景,勾勒了骈文逐步成长壮大的全过程,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和 审判价值,描述了它的地位,流变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骈文为我国独有之美文,六朝骈文由发生、发展而臻极致,名家辈出,群星璀 璨,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景观。宏观把握六朝骈文,揭示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是《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的一大特色;而量化的 分析形式,细腻的审美触觉,又为骈文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个案。
-
末世苍茫吴方著以历史的眼光看一八四O年后的清代 社会。无疑使人有末世苍茫之感,然而, 它上距康、雍、乾的盛世仅一百年左右:下推一百年,则已是气象更新的民国社 会,令人惊觉,世风的推移,何其迅速。身处当时官绅阶层,知识分子对时代的种种看法,及其思想言行,亦因此而具有无比的吸引力,使人乐于探索:在这个令人看来是夹缝时代之下的人们,如何面对能辨其方向。惟无力转移的时代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