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中国神仙故事[明] 王世贞 著,潘尧 点校神仙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古人对异世界的绮丽想象,至今仍不断地激发着文艺创作者的灵感。 本书取材于明代仙传故事集《列仙全传》,是原古典名著的全注全译本,共分9卷,相传前8卷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辑次,第9卷为明代著名书商汪云鹏辑补。 原书以时间脉络为经纬,以老子为起点,终于明代道士周思德,记载了上古至明朝中期500余位道士羽化登仙的故事,不仅包括了神话神仙、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还突破樊篱,对各派均有涉及。 本书文字部分以原书全文为纲,由点校者翻阅典籍补以注释,并全部做了白话译文,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插图部分以原书版画为基础,进行部分创新并上色,文图一一对照,力求营造出更为明快轻松的阅读体验。这些均为《中国神仙故事》的特色。
-
杏花村词典董彦斌 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载入华夏诗史的杏花村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性小镇。人文与法学并重的学者董彦斌在离乡二十余年之际,回望故乡的山川风物和风土民情。从子夏山、大夏乡、村戏、祭土、古塔,追忆到独具特色的汾酒、桃园、面食、水井,乃至在近代史中不曾如云烟散去的晋商、乡贤和勇士。在乡愁中寻找并未远去的传统文化和或隐或显的家园情思,并对农耕文明的诸多风貌娓娓道来。此外,作者从一直存在并不断变化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中,探索从古至今的文化基因,更创造性地反思传统与现代的融通,徐徐展开一幅杏花村版的中国图卷。
-
中秋黄涛 著《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
观复猫 中国古画有玄机马未都 著《观复猫:中国古画有玄机》以观复猫为主角,遴选中国古代传世名画,让萌猫替换画中人物上场,同时融入观复博物馆收藏的历代文物,巧妙地与古画时代氛围契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观复猫版“古画”,十分有趣。 本书图文结合,详细解读国宝名画隐藏的种种玄机。吸猫的同时,轻松收获中国古代历史、艺术、习俗、服饰、文物等传统文化知识。精美画作与珍贵文物相得益彰,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
《尚书》与中国文化姜建设 著《尚书》为“五经”之一,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具有“与天地为终始”的神圣地位,是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牧民治国的政治和伦理轨范,是中国古代社会道统、政统、学统的根基所在。无论《尚书》作为中国古典学术和政治的群经之首、百家之冠,还是现代学术视域中早的历史文献,它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
《周易》与中国文化宋会群 著《周易》被誉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形成发展的始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期而广泛深刻的影响。不论是农、医、术、数、天文、地理、律历、文史、艺术、棋戏,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学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行为中更是流淌着易学的精血。《周易》的三才观、整体观、象数逻辑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化之一元。《与中国文化》作者宋会群、苗雪兰通过多个领域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周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稿分为以下七个部分:一、千古奇书——《周易》;二、周易学简史;三、《周易》与中国思想文化;四、《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五、《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六、《周易》与术数文化;七、余论。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领略《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周易》对中国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
《诗经》与中国文化孙克强,张小平 著《与中国文化》共分为十二个部分,详细介绍我国古代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可以说,《诗经》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它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在现代社会,《诗经》的教化和治世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对人们的审美培育和情感陶冶依旧非常重要和显著。因此,如今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读《诗》学《诗》热情仍然很高。该书对普及我国优秀而丰富的古典文学,发扬古人“诗以言志”的优良传统,陶冶和提升现代国民的精神情操和文史素养,均有助益。
-
《左传》与中国文化龚留柱 著《与中国文化》全面、客观、系统介绍了历史名著《左传》。《左传》是讲述春秋史的文献,春秋时代是周王朝的后半段,列国众多,国际政治纷争复杂,重要的有12国。各种国际关系、矛盾错综复杂,提供给读者一个简洁、完整的知识体系。该书从社会、政治、军事、思想几大板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体系。基本历史线索(春秋史的早期、中期、晚期)发生的大事件,政局走向、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的基本任务:社会上层再生产,从血缘选拔标准,走向个人素质标准,社会平民趋势从春秋中后期至今);形成基本政治模型(政治凌驾各种教派之上,国家政权偶像化、神圣化)、治理思想模板(民为邦本:要想保住统治权必须保证民众安定生活);奠定传统军事思想面貌、战争观(止戈为武,提出“正义之师”“仁者无敌”,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重视军备,重视军事谋略)。《与中国文化》作者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对《左传》的整理研究,兼容并蓄,提供给读者客观存在的各种解读视角、资料。
-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张一南 著北大人气老师张一南全新力作,带你一次读懂中国六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跨越300余年的六朝文坛,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从曹家三父子到建安七子,从田园诗人陶渊明到山水诗人谢灵运,从素颜也帅气的嵇康到塑料美男子潘岳等。没有六朝诗人的探索,就没有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作者在本书中,悉心详解六朝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通透解读30余位文人的生平经历、名篇佳句与创作风格,以一贯的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六朝名士的精神世界,带读者领略六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句句精辟,篇篇爆梗。
-
晚清民国时期成都商人阶层城市生活研究李馨妤 著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的成都商人阶层为研究对象,从生活史的视角剖析了成都商人城市生活的演变特点与影响因素。清末新政以来,商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商品经济愈加繁荣,成都商人的构成和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商人构成来源复杂、经营活动方式多样等方面,同时也反映在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等层面。伴随着商人构成来源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成都商人的城市生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集中表现在政治选择、经济活动及城市公共事务的参与等方面。然而,近代成都社会风云骤变,对于商人阶层来讲,既是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有的商人可以顺应时势迅速发展,而有的商人则抱残守缺、固守传统,因不肯改变而被时代抛弃。不同的商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不仅与个人性格、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更与晚晴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活动,都离不开大的社会发展背景。因此,把握了晚清民国时期成都商人阶层的城市生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窥探这一时期成都的城市社会发展变迁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