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半亩方塘牛钟顺 著《半亩方塘》是一部文集,主要由作者牛钟顺近年来的书评和散文组成,书中文章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见解独到、可读性非常强,思想性也非常强,对读者的生活和思想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创意漫谈方雄伟 著《创意漫谈》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课题的研究成果,共分创意知识篇、创意思维篇、创意能力篇创意产业篇、创意案例篇五部分;创意知识篇主要阐述了创意的内涵、特征及过程;创意思维篇主要阐述了创意思维的意义、特征及开放方法;创意能力篇主要阐述了创意能力的意义、特征、开发方法、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产业篇主要阐述了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类型、国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我国创意产业的崛起之路;创意案例篇主要阐述了品牌广告创意案例、文化旅游创意案例、电影及动漫创意案例、创意经济成功案例、创意产业园区运作案例。
-
德意志思想评论孙周兴 著本书主要收录《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发表的文章,外加其他文章。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思想与文化”等栏目。 收入屠兴勇“存在,此在,人:海德格尔死亡现象学的三个维度”,叶隽“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方厚生“德国汉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赵千帆“理性的自祭——《启蒙辩证法》在康德和黑格尔概念框架中的根源”,胡军良“哈贝马斯对语言哲学道德理论的批判”,吴时红“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张浩军“论胡塞尔对逻辑学的三重分层及其意义”,吴建广“不可诗意栖居的德意志语言之家——保尔•策兰诗集《语言栅栏》之诠释”等文章。 本书旨在展示当年的德国哲学研究,推进我国对德语思想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
春风吹又生李期铿 著《春风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迹》一书紧紧围绕中美人文交流这一主线,以作者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鲜活实例,回顾了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高度评价了两国领导人人文交流的引领作用,重点介绍了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青年等方面的交往历程,强调了孔子学院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全书从人与人交往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在内容设置上,以“大事记”提纲挈领,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铺展,以相关“知识链接”为辅助,以“思考与启示”为总结,丰富和拓展了文本的纵深和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
-
文化与诗学童庆炳,李春青 编《文化与诗学》丛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丛刊,该基地为教育部全国100个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文艺学学科研究基地。本辑《文化与诗学》的主体部分是“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部分与会学者的精彩论文,这些论文就文本与图像之间以及背后的理论关系展开了跨语言、跨地域、跨学科、跨媒介的对话和交流。“文心讲座”是鲁晓鹏教授的讲座记录稿,让读者以文本的方式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学术现场,了解海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其他两组文章基本上都是对西方文学、文论的研究和讨论。
-
城市文化评论黄忠顺,田根胜 编《城市文化评论(第11卷)》旨在探讨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对现当代的城市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并对中外城市开发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做了细致阐述。书中还收集了关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在发展中所呈现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改变方面的文章。全书学术性较强,适合学者和文化爱好者阅读。
-
异域的体验汪宝荣 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运用描述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首次全面梳理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重点描述、评析七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含方言)的处理手法,考察中国文学作品中地域文化翻译策略,就如何向域外有效译介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让“中国文化他者”发声提出初步理论构想。
-
文化的焦虑朱大可 著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朱大可的话语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对于“朱语”的评价始终是两个极端。不喜欢他文字的人认为,朱大可的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喜欢他文字的人则认为,朱大可的“思想前卫、睿智,话语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事的光辉”。但不管如何,很多年来,“朱语”被很多年轻学者喜爱和模仿。《文化的焦虑:朱大可守望书系》包括《神话》、《审判》、《乌托邦》、《先知》、《时光》等五本书,用套装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全面、完整地体现朱大可的语言风格、批评的角度。文化批评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所以很多中国学者在运用文学批评或者文化批评时,几乎完全按照西方视角来分析问题,完全脱离了中国的现实。而朱大可的文化批评和文化解构恰恰保留了中国视角,从他的文化批评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历史有着很深切的记忆和感受。你可曾了解我们的文明是何等的辉煌?辉煌到至今仍令世界为之折服。你可知我们在何时进入了一种无知的时代?透过历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汉代知识分子的惊慌、骇怕和痛楚。朱大可从不吝于用他那精准的语言来破解晦涩难懂的隐喻,也从不惮于用他那犀利的思想来斩断浮夸矫情的伪饰。由建筑构成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条光线终究是一连串文化的符号。而关于历史器物,如美玉、宝剑、铜鼎、古镜、茶、瓷、丝的独特叙述,思想深邃,语体典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期”中,各个流派争奇斗艳,诗人、作家争相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参与者,朱大可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
-
香乘[明] 周嘉胄 著;著日月洲 注《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之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
-
新民说敦煌《生活月刊》编辑部 编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