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汪明安,盖琪 等 著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种更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时却也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更具主体间性的语境逐渐生成—这一全新的文化趋向,构成我们今天讨论“微时代”并试图从学理层面给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础。在“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这一大的主题框架下,本书一共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微时代的文化与文学”,“微时代的影视艺术”,“微时代的传媒与社会”,以及“微时代的日常生活”。这四部分涵盖了从虚拟世界的文学、影视艺术到现实社会的生活与传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时代”正在发生的文化变革。
-
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柴红梅 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以日本统治时期曾经生活在大连或来大连游历过的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殖民地大连这座城市的关系研究作为研究主体和研究视点,力争在战争与文学,文化与文学,摩登都市与文学等诸多相互关联、立体复杂的语境中,探讨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殖民地“摩登都市”大连的密切关系,再现和还原战时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历史情境,管窥日本人和日本知识分子生活在殖民地都市大连时的生活状况、文学活动和内心活动,探寻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心”中的问题。
-
百家小集十年砍柴 著
《历史的倒影》收入网络知名人士十年砍柴的读史访古心得三十八篇,全书分为观治道、察世情、品文化、看山川四个部分,通过解读历史细节比照现实,借古阐发微言大义,寓历史趣味性和思想文化性于一体,读来让人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展开深刻而独特的思考。
-
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杨佩昌,王冲,章文 著当你的工资跑不赢通胀、当你因为拼爹无力生存艰难、当你背负巨额房贷拼命挣扎的时候,还要面对有毒的空气和食品,你是不是觉得,在中国活下去需要强大的勇气?是公平的教育、完善的福利、安全的养老,还是反腐廉政、缩小贫富差距?我们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
葡萄酒101夜袁晓斌 著
这是一个音乐人、一个葡萄酒发烧友,以自己对葡萄酒的热爱,结合历史、文化、音乐和宗教知识,闲聊了关于葡萄酒的101个小故事、小文章、小情绪。关于葡萄酒那些事儿,在作者笔下真挚而实在,打动人心。本书不是一本专业葡萄酒图书,而是借葡萄酒为广大音乐,艺术,葡萄酒的爱好者探索葡萄酒这个神秘的世界。
-
正义从哪里来熊逸 著正义到底是某些具体的目标,还是某种抽象的准则? 我们是否可以达到绝对的正义?如果不可能的话,是否至少可以将之清晰地描述出来? 正义究竟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一时一地的?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 这些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深深的困扰着杰出的才智人士们,直至如今。从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到现当代西方世界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喋喋不休,对正义的困惑就像圣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困惑:“如果没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
经度[美] 达娃·索贝尔 著;肖明波 译“经度问题”是18世纪棘手的科学难题。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费尽心机,想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当时,整个欧洲的科学界——从伽利略到牛顿——都试图通过绘制天体图,从天空中找到解决方案。而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却独树一帜,大胆地提出了用机械方法(即使用一种能在海上提供精确时间的钟表)来解决该问题。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制作了后来被称作“精密时计”的完美计时器。 这是一段关于科学探索的传奇历史。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是一部引入入胜的简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钟表制作史。
-
诗与政治姜进 著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
欢娱的巅峰[加] 王立 著
唐代音乐艺术繁盛,乐艺机构林立,但学界对唐代乐艺机构的考证素来不足。民国后重写文学史、艺术史,普遍认为文艺源于民间,进而影响上层,这种观点致使唐代乐艺的发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碍了对词的发生、戏曲的发展等一些重大文艺现象的历史还原。
本书对唐代乐艺机构的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考察了内教坊、梨园、仗内教坊等机构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宫廷女乐、 内园小儿等乐艺人员的归属;对长期流传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辨析。书中还介绍了分布于各藩镇的官伎及长安市井伎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出唐艺辉煌的制度原因,阐明了大唐宫廷对于唐代文艺的深刻影响。就此而言,本书填补了唐艺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 -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李银河 著《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是一本真诚感人、质朴无华的心灵悟语、散文随笔集,作者退休后离开繁体喧躁的北京城,隐居乡下或海滨时,每日独对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轮转,写下这些文字。作者自言,“我是个冥顽不灵的无神论者,难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准备在此记录我的静修心得,因此将此书定名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并无探索哲学、启迪大众之意。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我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我想,正因为这一点,或许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些心灵悟语,从无神论信仰入笔,既写了静修生活和心得,并对存在、自由、激情、爱情、快乐、生死等反复思考,充分体现一位大学者的内心细腻情怀和理性哲思。这部作品,风格清新、大气从容,不仅有梭罗的超然、罗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还有叔本华的虚空和福柯的激情。当然,她的文字最少不了的是灵魂深处对王小波的思念,和自己当前生活的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