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追寻崔军 著本书通过详细的影视作品精读来透视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寻根。全书分为“情归何处”、“家国情怀”和“文化涤荡”三个部分,从情感表达到意识形态编码再到文化分析,运用本体研究、美学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综合研读跨文化语境下当代影视作品的内涵。在作品选取上,本书往非英语、第三世界国家的影视作品倾斜,力图呈现多元化的当代影视景观,在对于现实的不同切入和表述中透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归属、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寻找并试图重建身份的历程。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并在急剧转型的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身份必定要经历一个从破碎走向重建的过程。
-
从经典到前沿常江,邓树明 著本书是对25位欧美新闻传播学领域知名学者的深度访谈录。这25位学者或提出过影响深远的原创理论,或在原有学科版图内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们的思想和成果基本代表了欧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典范,在不同的维度上拓展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边界,搭建了整个学科体系的骨架。 本书作者耗时三年,从中国本土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立场出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学术史进行了可贵的记录,有助于对新闻传播学有兴趣的读者全面把握本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前沿动态。
-
汉学家的中国碎影叶隽 著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卫礼贤、伯希和、艾锷风、傅吾康等著名洋教授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学习及交游等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描述和解析来探讨现代欧陆思想兴起的汉学背景与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汉学因素。
-
门外文谈鲁迅 著《门外文谈/大家小书》着重从鲁迅演讲和篇轶繁富的杂文中遴选那些凸显鲁迅关于中国文化的文字;大约分为中国文学、古典小说、传统文化三个部分。
-
国外高校智库要览梁占军 编《国外高校智库要览》旨在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采寻他山宝玉,以期博采众长、洋为中用。但各国国情不一,所选调研对象又各有长短,其共通的经验需要深入挖掘,各自的特色也需慎重汲取,故博观约取,对症下药就成为《国外高校智库要览》的初衷和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总体上讲,由于起步晚、缺乏实践经验,我国高校智库虽拥有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但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在资政和对策研究方面与国内外一线智库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亟待认真学习他者经验.争取后来居上。高校的特色和优长在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资政研究属于新兴领域,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开展与对口智库的实质交流,虚心学习国内外**智库的经验,努力进取、扎实开展工作,将前瞻性基础研究、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和智库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布局,并将其优势发挥到位,中国高校智库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
枣韵千年孙庆忠 著本书的内容源于他和学生在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学术性文章。该书主要写了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泥河沟的乡村建设中的故事,以及作者对古枣园、古村落的直观认识。作为农业遗产专家,作者在书中也对农业遗产田野调研中应注意的问题、当下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当下乡村旅游资源如何开发等内容。
-
涉县梯田李荣华,张恒 著涉县旱作梯田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其建造历史悠久,据考证,从元代初期就有人开始修建梯田。悠久的历史背后,是无尽的农耕文明、农业文化。在当今机械化、工业化浪潮下,作者选择走近它,通过走访调查与系统研究,探寻太行山里这一神秘的农业遗产中蕴藏的人类智慧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巨大魅力。 作为“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旅丛书”之一,《涉县梯田》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书中有理论研究,有调查总结,较为系统地讲述了涉县梯田的农业历史与文化。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胡美玲 整理,王双福 口述本书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中的一本。本书以传承人王双福的口述为主线,不仅展示了太平歌词的历史、传承发展、表演等内容,也将传承人所赋予非遗的温度、情感、个人价值等相互交融的人生体会赋予其中,是研究、记录王双福和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面貌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太平歌词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推广与普及有重要意义。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杨玉栋 口述,杨金凤 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5 册)是北京市非遗保护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以传承人为内容主线,通过科学而专业的田野调查,以口述史的方式不仅展示非出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技艺等内容,也将传承人所赋予非遗的温度、情感、个人价值等相互交融的人生体会赋予其中,是研究、记录北京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面貌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非遗的推广与普及有重要意义。这套丛书在文字上保留口述的特点,内容丰厚,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其相较于其他非遗书籍而言更具真实感和亲和力,便于更多的读者阅读。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朱佳,整理 著,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在长达五六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柏峪秧歌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秧歌戏的特点并保存至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词上多使用方言土语、拟声词,且善用谐音制造桥段插科打诨; 二是情节上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真实感,且多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以调节剧情; 三是腔调上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唱腔高亢、多变; 四是思想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爱憎分明,多借剧中人的戏词来表现好恶。 为了抢救性保护宣传柏峪秧歌戏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深入门头沟山区对柏峪燕歌戏传承人陈永禄老人进行口述史采访,从百年传承、代代牵情、苦心学艺、抢救经典、守住传统、培养后继六个方面梳理了陈永禄老人为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