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曹聚仁丁言昭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人,大多数都在上海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本书的传主——曹聚仁也是如此。在传主生命的72个春秋中,最火红的年代是在上海,那是1921年秋到1937年11月。在这16年里,他得到了陈望道的信任、邵力子的提携、鲁迅的友谊、章太炎的赏识;他带着泥土的芳香踏上大学的讲坛,以青年人的敏感妙手著文章,用乌鸦为记掀起《涛声》,与朋友一起播下《芒种》,为“大众语”运动推波助澜,策划“南社”演变为“新南社”。就在这位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时,不幸陷入婚挛困境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致使他跳将出来,于是在激烈的淞沪战斗中,留下了他无数的战地通讯……1945年8月,曹聚仁回到上海,迎来了1949年10月全国解放。1950年夏,曹聚仁只身离沪赴港,1956年开始频频回内地观光,留给人们的是一个神秘的问号。当时间老人翻开90年代这一页时,披在他身上的纱才被轻轻地掀去,原来他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而努力着。曹聚仁,1921年,初闯上海。1931年,创办《涛声》。1934年,参与提倡大众语运动。1937年,成为战地记者。1950年,离沪赴港。
-
高级灰殷一平著中产阶层在中国正在形成,他们虽然在数量上还不能成为社会的大多数,但在社会影响力上日益显著,他们影响着都市人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他们体现着未来的种种趋势。本书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一个采访者的真实见闻,描述这一阶层的形成及存在状态。
-
呻吟声中的思索余凤高著本书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人类过去和现在—些常见重大疾病的渊源和危害,以及人类起初的恐怖和猜测,直到后来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还涉及到文学、历史、宗教、艺术、风俗等各个方面,引发了许多神秘、动人而有趣的故事,是一部人类重大疾病的文化史,也是一部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作品。
-
官多之患章明著本书目录简介:第一辑 金口玉牙;第二辑 运动出官;第三辑 言者有罪;第四章 众神狂欢;第五章 小民心愿等。
-
身体思想(美)安德鲁·斯特拉桑(Andrew J.Strathern)著;王业伟,赵国新译欧洲人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其他民族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他们有相同之处吗?思想家们又用哪些范畴描述身体经验?本书作者坚定地建立在跨文化的民族志的基础上,运用80年代医学人类学发展起来的所谓“精神性的身体”的方法深刻地处理了这类身体问题。安德鲁·斯特拉桑将欧洲的材料同美拉尼西亚的材料精心地并置起来,讨论了西方民族和其他民族千姿百态的身体实践和身体观念,向人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的迷人问题:体液、呼吸、皮肤、装饰、信仰治疗、迷狂、灵媒、体现……这是身体研究中一部激动人心的新著。它为当今的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观念。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法)李比雄(Alain Le Pichon)主编暂缺简介...
-
我们丢失了什么于光远[等]编著本文集选编了1993年以来围绕王氏词典所发表的论文,按其内容分类编排。并附有两篇综述,分别介绍关于王氏词典的批评和诉讼的经过。
-
现代谎言张立暂缺简介...
-
文明的困惑徐英,乌恩托娅著内容提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文明的话题,同这个时代所有时髦的话题一样,总处于当今社会人类精神交流和学术对话的前沿。人类文明的产物之一是创造了城市文明,而城市文明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创造了城市人。他们密集地居住在喧嚣的大小城市中,从事着此前闻所未闻的各类职业,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产儿,又是人类文明的承继者。作为城市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人格特征、生存心态及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现代文明的一种独特景观。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迈进,城市人越来越发现,他们并不是文明的受益者,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没有人否认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可人类在享受城市文明提供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着它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重负。拥挤的生存空间、飞快的生活节奏、无休止的竞争,都使城市人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变得更加紧张、恐惧和多疑,许多城市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人生之沉重、生活之艰难、命运之不测、未来之渺茫。为此,许多城市人游离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成为一群困惑、浮躁、恐惧、孤独、焦虑、压抑、紧张的心理障碍者。作为一种文化关怀,从这一视点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另一面……
-
细说中国人上官子木著细说中国人本书作者是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专刊“细说中国人”专栏的专栏作家。本书以学术随笔的方式,并结合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实例来探讨中国人的性格特性、行为特性。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许许多多,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进一步解剖中国人的国民性及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利弊。作者以尖刀般的笔锋。试图从中国人的思维深处剔除种种潜藏的暗瘤。全书由100篇小文构成。书中的观点新颖且力求客观。文字通俗但内容有深度。本书部分内容曾在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专刊开设的“细说中国人”专栏中刊登过,反响热烈,转载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