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狮龙共舞(英)庄士敦 著; 刘本森 译; 威海市博物馆,郭大松 校《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叙述了英国狮和中国龙在华北相遇的历史、英国狮在中国龙领地的作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和值得探讨的空间;生动地叙说威海卫的“历史、民间传说、宗教活动和社会习俗”,把威海卫的乡土社会、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当做中国社会运行机制的缩影予以深入细致考察,并与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较充分地阐述了人类进化的共通性,多角度评说儒家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大厦的基石”。作者尊崇儒学,甚至不惜笔墨为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一些缺点辩护,多方论证基督教并不比儒学高明,极力反对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民众信仰,可谓是近代来华西人中的“另类”。尽管书中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中国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的见解多有商榷余地,但即使今天看来,也不失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
山东人的酒文化郝桂尧 著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因此,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体现出山东人对酒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对三种社会表情:官场、情场、商场的喝酒表现进行了分析、批判,呼吁山东人应该摁住酒瓶子,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倡导“三股风”。
-
大理洋人街研究杨德爱 著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的整个历程都围绕着旅游:因旅游而生,也因旅游而变,并因旅游而衍生了相应的“被旅游”,即被当作旅游的对象……提出“被旅游”,并将旅游与被旅游置于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指出并分析外国游客是洋人街最大的吸引力及被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抵制旅游与反抵制,这是《大理洋人街研究》最大的亮点。
-
孔子真精神廖名春 著廖名春教授逐字逐句推敲《论语》中的用字与断句,从《论语》所蕴含和表达的整体文化观、历史背景和前人文献经典材料入手,注重常识性生命经验对于理解经典、理解历史的重要性,更强调从故训材料、从《论语》一书的语言内证来研究分析并加以逻辑推断。针对当下诸多《论语》译注本中广为流传、却严重误读的片断,本书剥丝抽茧,还原《论语》本来面貌,解答了《论语》中十四个长期未决的问题,以不断接近孔子思想真谛的思考告诉我们孔子的“真精神”。
-
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吴小美 著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曾任老舍研究会会长、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小美教授,《老舍散文三十八讲(附原文)》选取了老舍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散文三十八篇进行解读。所选文章既有老舍对少年时代恩人的怀念,对母亲和北京城的思念;有抗战时代对血与火的描摹;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对国家巨大变化的欣喜。作者对这些经典散文从文章结构、语句美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品读,将老舍先生的人品与时代背景融于品读之中。并附有所选老舍散文的原文。是大中学生和大中学教师学习或教授阅读理解、写作很合适的范本。行文深入浅出,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
-
中国辞书理论研究中国辞书学会 著《中国辞书理论研究》由中国辞书学会辞典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安徽省辞书学会编。《中国辞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语典分释的影响因素与释义方法、《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三题、从《国语辞典》到《现代汉语词典》、论海峡两岸语文词典的编纂等内容。
-
香学汇典刘幼生 校《香学汇典(套装上中下册)》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香学汇典(套装上中下册)》。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以标点,并进行简单校勘。鉴于历代香学专著的内容,辗转引述较多,而古人引录图书,不甚规范,常有删节及改动。此次加以编辑整理,主要是与其他版本及所引原书对勘,如有异文,则审其正误,凡明显的错讹,于校记中说明;如仅存异同而不害文意,则不加校勘,以省篇幅而免割裂也。
-
道家精神与成都休闲文化苏宁,邢飞 著《道家精神与成都休闲文化》作为道家文化发展的原点和中心,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古有仙道风气,历朝历代出高道,道家人物和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都浸润于道家文化的滋养,成就了今天这座得天独厚的东方休闲之都。本书即以现代休闲理论为切入点,从两个维度探讨成都与道教的关系:第一,从哲学层面讨论道教本有的追求自由的精神与现代休闲学的相契之处。第二,通过文献的梳理探讨从前道教时期直到晚近,道教为成都民众的休闲生活所提供的精神旨趣。
-
人物品藻录郑逸梅 著《民国文存61:人物品藻录》作者于20世纪初期刊于报纸上的文字而成,大多是当时文人,如梁鼎芬、林纡、樊增祥、刘鹗、谭嗣同、梁启超、黄侃、郁达夫、鲁迅等人的一些轶闻趣味,其中有文人的痴,或痴书,或痴昼,或痴古泉,或痴豆,或痴金石;有文人的性情,或宽容,或褊狭,或豪放,或自负;有文人的各种怪闻,啖蟹趣史、养鸟弄鸣、恶竹成癖、往日风流等,诸如此类,各个人物的面貌生动如画,让人读了甘之如饴。
-
《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王庆其 编《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预防、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技术。《黄帝内经》是医疗实践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黄帝内经》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注重对《黄帝内经》学术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忽视对其文化价值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习、研究中医学术,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术的真谛。故此,本书以专题的形式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首次对《内经》的文化渊源、内涵、生命观、天人观、人本观、心身观、养生观,以及“和”思想、“三才”思想、“治未病”思想等的文化意义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相信对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及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