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
文化漫谭欧阳中石 著《文化漫谭》一书概括了欧阳中石先生平素娓娓道及的关于“文化”的思考。既有睿智而深邃的求索和凝练而透彻的论断,也列举了人生、社会以及书法、国画、戏曲的一些现象及事件,从文化的角度,一一阐释,层层鞭辟,显示出他深厚的格物致知的功夫。其论显仁显智,无不在揭示《易·系辞》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深刻内涵,真是照破迷妄,开发神智。此外《文化漫谭》还收录了欧阳先生一些书画作品以及京剧表演剧照,有助于理解书中的相关内容,极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
经典常谈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姜冬梅暂缺简介...
-
知日茶乌龙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 推出《知日》特集第47弹 《知日?源氏物语,一本满足!》特集!《源氏物语》之于日本,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成书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距今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它讲述了生于皇室却被降为臣籍的光源氏一生所经历的爱恨痴缠与人世兴衰。全书超100万字,有近500个登场人物和795首和歌。它是世界上*部长篇小说,也是日本“物哀”美学的起源,还被评为“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之一。它可以说是爱情小说,也可以说是政治小说、历史小说,甚至是宗教小说。而以它为蓝本改编的作品从影视到二次元,再到传统艺能,版本不胜枚举。*《源氏物语》故事全析:54帖速读解析/人物关系图解/品谈光源氏的人生与爱情*《源氏物语》的价值:物哀之始/和歌集锦/对日本文学及艺术的影响导读*《源氏物语》的平安时代:皇室贵族的日常起居和衣着色彩/详解时代的浪漫与优雅/女流作家的兴盛与悲哀*41幅国宝级源氏绘集锦/天海佑希《光源氏写真集》/大和和纪漫画
-
梁冬说庄子《养生主》梁冬 著这是一本帮你如何在当下充满危机的和变数的时代里保全、提升自身价值的经典之书,借庄子的吉言告诉我们:好好活着,“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排除出去,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吸收进来”“无论是做得好还是做不好,都别为过去的成绩而骄傲,不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担忧”“戒掉一切得失心”“人生内存有限,要学会上传、下载和及时清除信息”“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大致靠个谱儿”“不要相信自己的主观,要跟着大趋势走”……如是,你就不会受伤。
-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梁冬 著当你自以为是个“好人”,却总觉得自己处处不顺——在职场上被插刀、在家中被老公(老婆)和孩子无视甚至疏远、以“我为你好”的出发点做事却总被嫌弃……这正是你不了解人性中的危险所致。 在《梁冬说庄子?人间世》中,梁冬以幽默犀利的语言为你深度解读人性中的我执、我慢、我嗔、贪心、刷存在感、苛求别人、自以为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等人性的弱点。告诉你:在人世间,不管怎么折腾,仅仅做个好人很危险,仅仅做个有心机的人也很危险,仅仅做个没有觉察的人,还很危险。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一个慈悲跟智慧永远并行的凡人。
-
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黄昌勇,张晓明,丁未(常务),解学芳 编《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要成果。第1次研发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并以此体系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深圳、香港、台北等10各发达城市文化数据库,这是目前国内规模大的城市文化数据库。同时,邀请了海内外城市研究学者对城市文化总体观察、专家视野、案例研究等做了深度解读和分析。
-
说不尽的中国人曾仕强 著路是人走出来的,成功之路,是成功的人走出来的。但是成功没有快捷的方式,不可能速成。方法,就是耐心地把《说不尽的中国人 曾仕强谈民族精神》读完,用心体会其中所说的道理,然后以无比的毅力,确实付诸实践。
-
十三邀第一辑十三邀 著《十三邀第一辑:偏见》本辑嘉宾是罗振宇、姚晨、蔡澜、俞飞鸿、陈嘉映、白先勇、贾樟柯、李安、冯小刚、叶准、二次元(未末、董志凌、驰骋)、金承志、王小波(李银河、李静、姚勇)。 这本书里,记录了: 罗振宇对知识付费行业的大胆前瞻; 姚晨对自己名不副实的焦虑; 蔡澜对享乐与遁世一体两面的回避; 俞飞鸿对成长中性格障碍的坦白; 陈嘉映对精神思辨与随遇而安的无差别追求; 白先勇对风云与风月的淋漓解读; 贾樟柯对当代思潮与电影的感知; 李安对电影“地道”的精确把握; 冯小刚对京片话语逝去的一丝不满; 叶准对接续“咏春”传统的恬然淡漠; 二次元从业者对二次元亚文化的赤诚坚持; 金承志对雅俗的无障碍切换; 王小波亲友对小波的感怀与剖析…… 高傲的、自省的,佻达的、禅静的,机心的、童真的,逐利的、遁世的,在长时间的无主题访谈的刺探中,逐一卸下防备,在镜头里上演。 他们对世界的一管之见,我们对他们的先入之见,在交锋和挖掘中,得“偏见”二字以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