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中外文化冯亚琳,张法,张旭春 编这本《中外文化(第4辑)》延续中外文化丛书整体的编排方式,收录了国内知名学者所著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论文,内容涉及7个板块,分别是:(1)哲学关键词研究:世界;(2)“文化记忆场”概念辨析:(3)俄罗斯文化记忆场;(4)东亚文化的多节奏;(5)他者的目光——国外学者笔下的中国形象;(6)海涅研究前沿话题。
-
东方道德研究傅永吉,任宝菊 编《东方道德研究(第11辑)》内容比较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既有放眼全球化的世界背景,纵深挖掘民族文化传统精髓与民族精神培育价值的文章,也有直面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横向剖析公民道德建设内涵的文章;概有反映学科新近发展水平的伦理学、儒学专深论文,也有探索传统文化、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转化的文章;既有揭示东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及趋势的论文,也有探索中华美德教育实践的经验报告。尽管学出多门,角度不一,但是论文集合在总体上表现出专家、学者这么一些共同的心声:中华民族的传大复兴,有必要从继承、弘扬和培育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入手,积极探索文化传统精髓在现代社釜的多种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必要从广泛、控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实现经注意、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渠道、方式及途径。
-
学村候鸟阮温凌 著20世纪初,世界平民教育浪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波涛汹涌,全国文化精英投身其中,涌现了无数无名英雄。鲁迅、巴金、冰心等五四时期作家到南国绿洲侨办学校集美学村、“古庙学村”及云南贫困山区学校教书育人,培育英才。巴金像学村候鸟,三次南下游学,参与侨乡平民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带动了许多作家、教育家、科学家会聚南国侨乡讲学。除创作陈嘉庚李清泉故乡的系列小说名著和系列散文佳作外,还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侨乡学生平民作家和文化名人。阮温凌著的《学村候鸟(巴金足迹侨乡行)》对巴金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创作活动进行了重点介绍。
-
在路上石相 著每一个生活者都是一个思想者,生活中始终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真知;每一个思想者也都是一个生活者,思想不能穷尽生活,就如生活不能没有思想一样。在路上,生活与思想,虽有水火不容的地方,也有相悖而行的时候,更有是非不明的困惑,但或早或迟、或深或浅终将达成一致与和谐,直至真的境界。
-
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陈龙 著《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收纳了作者的十七篇欣赏古文、读解经典的文章及部分散文诗。拟古、词。其中主要篇什是对庄子、陶渊明、苏东坡三位大师及其作品的阐释欣赏,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及学养积淀,使得这些文章完全不同于·那些人云亦云的赏析之作,流露着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精神气韵;书中也有一些篇什是侧重比较研究的,从“比较谁、如何比较”这个角度看,很能看出作者的思考意趣和价值取向,《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中还有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批判性,显现出作者“借古方之良药医当今之疾病”的深切意向。
-
新民说汉口的沧桑往事方方 著
《汉口的沧桑往事》是一本有关汉口旧事的书。
汉口留有许多老建筑,它们带着异乡情调屹立在扬子江畔。汉口有许多老故事,故事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漫漫的时光中,老建筑和老故事都朝着历史的深处走去。这些零星散落的老建筑,就像汉口这篇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汉口的经脉,仿佛听到了汉口久远的呼吸和脉动,仿佛看到了汉口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认识了它们,你才能懂得汉口,只有懂得了汉口,你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
书中纪录片式呈现“汉口的沧桑”,行文走笔常怀忧戚:为后人常忘前人之开拓而“怅然若失”;为南洋公司和新市场“相互竞争,抢夺地盘”的内斗而悲伤;为民众乐园“60年间,八易其名”,“城头变幻大王旗”“哀民生之多艰”;为南洋兄弟公司这样“早期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倾压下艰难发展,在形形色色强势政权巧取豪夺下“成为短命公司”忧愤不已;为“铁蹄下的民众”而哀伤;为偌大一个城市连一个像样的花园也找不到而遗恨……凡此种种,多少往事俱成愁。方方以人物命运为经,以汉口变迁历史事件为纬,以与汉口历史有关的突出意象为精神内核结构篇目,为历史古城汉口描绘出一幅独具精神气质的人文画像。
-
那些年,那些人中山大学出版社社庆图书编委会 编
2014年是我校90周年华诞,也正值我社30周年社庆。为庆祝建社30周年,我社特推出纪念丛书一套,《那些年,那些人》就是其中的一本。
《那些年,那些人》旨在通过追述出版社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了解出版社的历史、文化、精神,展现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时代风采,传递务实、进取、稳健、和谐的社风和正能量,对出版社的发展很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
文化论丛吴俊,夏德靠 编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样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而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的人文与社会众多学科共同构建的开放性学术领域。鉴于此,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所推出一份定期并长期发行的学术刊物——《文化论丛》。《文化论丛》秉持“追求真理、交流创新”的学术理念,确立“特色学科与多学科共建”的学术定位,以文化研究为主题,设立“黔地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学与文化”、“外国文学与文化”、“教育与文化交流”等栏目。“黔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立足贵州展开对本土及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揭示苗、瑶、侗、水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则审视自先秦以降直至晚清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或立足重要文献阐释某一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现代文学与文化”立足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揭示中国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的特征;“外国文学与文化”立足外国文学的重要文献,揭示外国文化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展开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教育与文化交流”以教育的视角审视教育与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的关系,并基于具体教育实践揭示教育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文化论丛》字数预计30万字。
-
泥土·印象邱旭光 著《泥土·印象:浙江土屋民居文化考》,本书共分为八章, 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浙江土屋民居的分布状况、浙西南土屋、浙西北与浙北土屋、浙江中、东部土屋、浙江土屋渊源与遗迹等。
-
语文教学管窥张正林 著《语文教学管窥》分为“观念创新”“教法探秘”“技巧寻踪”“效率揭迷”“学法指津”“备考导引”六部分,围绕“语文怎么教”这一中心论题,从教学观念、教法、教学技巧、教学效率、学法、备考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将“观念创新”置于开篇,可见其对教学观念于语文教学本质、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之重要性认识之深透。所提出的“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的观点,值得那些在课改大潮中仍然抱住唯我独尊、主宰课堂的传统观念和教法不放的教师反思。“教法探秘”针对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文学作品、文言文、听说教学、作文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具体、明了,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让教师们一直感觉难度较大效果不佳的作文教学,作者将其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系统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系统来研究,对青年教师不无启迪作用。“技巧寻踪”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讲解、提问、结束等探究技巧,其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学法指津”对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及自学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述,在当今语文课改中更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