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马敏,李子林,张执均 主编本书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49篇相关论文,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四个自信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重要影响,倡导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社会建设、人类社会长治久安。
-
摩尼教非汉语文书研究芮传明3世纪中叶,借鉴多种古代宗教文化的摩尼教创建于波斯,嗣后沿丝绸之路东传中亚、中国内地。其兴盛于唐代,宋代以降日逐凋敝,至今只有少量遗痕残留在东南沿海的民间宗教里。其兴衰与传播过程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对多种摩尼教非汉语古文献做了详细译释和研究,语种涉及叙利亚语、中古波斯语、阿拉伯语、粟特语和突厥语等。首次较为系统地为中文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摩尼教文献资料,也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若干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
和顺图书馆耿达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发展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经验事实的发现和解释,本研究论证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和顺图书馆经历了从乡村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到行政嵌入型公共文化空间到共建共享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以立足乡土服务乡邦为宗旨;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通过政治嵌入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这期间由于政府借助一体化行政命令体系,建立起了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机制,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也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在共建共享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发展不仅依赖乡土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还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要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只有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健康长效发展。
-
古人的餐桌·第三席芮新林|责编暂缺简介...
-
亚洲文明史纲武斌本书是一部了解亚洲文明轨迹和智慧的通俗读物。全书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共分四编、二十三章,在全球史的视野下,以时间为序梳理亚洲文明发展的历程,从亚洲文明的起源点讲起,进而对亚洲的三大原生文明进行整体综述,对各个文明在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高度概括与展现,从而探究亚洲文明的多源与交流互鉴,并指出亚洲文明的复兴前景。
-
文脉与根柢园歌 著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与民族复兴进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一种全民都能认同的意识形态,而中华文化正是各阶层、各宗族和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资源。只有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传承文化价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本书以十一章之篇幅,溯源中国历代治理思想,同时也强调中华文化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共享价值,以期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
浙东文化通论张如安浙东文化是以浙东区域为其生发的舞台,有其自身的源流,但其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游离于中华文化的主线之外,而是在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之下逐步展开的,并在中华文化的变迁中不断演变和重构,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自身的区域性特征。浙东文化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区域文化之一。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讨论浙东文化的概念、发展模式、形成阶段、海外影响等,旨在作本体研究。下编撷取若干浙东优势文化,作专题性介绍。
-
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李强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菊坡学派是南宋增城人崔与之和弟子于潜人洪咨夔、弟子番禺人李昴英开创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学术流派。本书分“史”“论”两个部分。“史”的部分,叙述菊坡学派代表性人物崔与之、洪咨夔、李昴英及其流派历史,赏析经典;“论”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点、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以及对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评述其历史地位。
-
跬步千里冯天瑜《吾道文丛》收录成中英、钱理群、冯天瑜、汪荣祖、郭齐勇、邓晓芒、赵汀阳等多位学术名家的学术自传,内容是学人自述学术生涯和学理思考,兼忆学林往事。通过学者的自传印证相关学理的来龙去脉,同时折射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流变。本书是冯天瑜先生的自传,他在书中自述家学、学堂、社会大学提供的精神营养,凡人众生、学术巨匠的懿言嘉行以及作者遨游学海的入微体验,是作者研习文化史的无尽长程的写真,可供读者参酌。
-
焚书(英)理查德·奥文登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识,并为这些重要的知识保存机构争取该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