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贺雄飞 主编当一帮具有民粹主义情结的“老愤青”为了迎合许多愚昧的老百姓而再次炮制出《中国不高兴》这样的“精神鸦片”时,再次激发了中国人虚伪的自大狂心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中国不高兴》推销的是一种病态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常常自恋及排他,具有“暴发户心态”,妄想充当世界的领袖,缺乏一种真正自信、包容和博爱的能力,是一种变态的流行“病毒”。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既得利益者和操控股价房市的“幕后黑手”,当大多数人还看不起病、孩子还上不起学时,中国的市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挥金如土、狡兔三“窟”、天天有饭局、夜夜上歌厅,一言九鼎的某些腐败分子,当天灾多发、矿难频发、疫情滥发,许多老百姓求告无门时,中国的农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真正高兴的是一大堆帮忙、帮闲文人和艺术掮客,当他们合伙炮制着妄想使人“变成一头快乐的猪”的一个又一个娱乐大片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伪劣之作时,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真正高兴的是那些“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某些法官和律师,而当大多数人被野蛮拆迁逼得走投无路而只能进监狱或打官司,但仍然遥遥无期或面临“躲猫猫”的危险时,许多“杨三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奥兹(Oz,A.) 著,钟志清 译以色列的世界级作家,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经典力作家族的谜团,民族的叙事;如歌的行板,如泣如诉的历史你可以回避历史,历史不会回避你。你可以逃离,或者转过身来回顾以往,但是你不能消除他们……我们不可以成为历史的奴隶,但是在欧洲的这片土地,人们必须跪下,将历史扛上肩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在我眼中,以色列是一个正在成熟中的少女。 ——阿摩司·奥兹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刻骨铭心的悲悼! ——《纽约时报书评》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奥兹已经证明了他是我们最精妙的作家之一。他以无止境的深刻和宽广,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和他那片地方的精彩场景,并且避免教条式答案的诱惑,使他那些问题的范围无限深远。 ——《华盛顿邮报》用希伯来语作为光辉的工具,为文学艺术、为准确地揭露我们时代最全球性的紧迫现实问题做出了贡献。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授奖词《爱与黑暗的故事》是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便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2007年入围“国际布克奖”。小说以耶路撒冷做为主要背景,以娓娓动人的笔法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一个犹太家族的故事与民族历史,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
末那皈依钱文忠“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 本书作者钱文忠是季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无锡钱家的后人。本书稿为作者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以季羡林、王元化、钢和泰等学术大师及钱刚、李铮等中年学者为线索,以生动的文笔、饱含的热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简史。书中既有对季羡林、王元化、黄侃等大师的评述、肯定,也有对沈曾植这样有争议的人物的重新重治,还有对陈三立、赵元任、郑振铎、周一良等先生的侧面描写,极大地丰富了这些学界前辈的形象。
-
权势柏杨著千年难醒的噩梦国民灵魂的桎梏官崽哲学的流弊最能体现柏杨杂文精髓的"传统大反思"系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一系列涵盖了柏杨自成一派的反传统理论。其中包括了柏杨最富盛名的"酱缸文化"、"窝里斗文化"、"赏饭学"、"说不准学"、"听话学"等等柏杨痛扁丑恶之现象的独门秘籍。此次的"传统大反思"系列作品包括《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分别指明了柏杨奋力投枪之标地。毫无疑问,酱缸文化是柏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腐朽处最传神也最令人惊愕钦佩的总结,这是一种发自良心的肺腑诤言。在《国际先驱导报》的访谈中,柏杨坦言:"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就成为什么大师了。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我的敌人很明确,就是酱缸文化,而我的目标是希望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健康,让我们中国人受到世界的尊重,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尊严。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希望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现在我的观点和作品得到重视,这也不过是说明:我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参加我的'游击队',我就勉强算个'游击队长'吧。" 在《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中柏杨围绕着酱缸和所谓的官崽学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浑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长期斲丧,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这就是柏杨一直以来要打破的"酱缸"所在。不仅如此,柏杨同时又提出要想破除二抓牌官崽学的陋习,必须要培养个人的自尊心,人还得有"入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情"。而《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则主要针对社会百态发表议论,并引用大量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基础,着重抨击了官场中传统的"厚黑学":中国官场之脸厚心黑,逢迎做作。以其轻松幽默之笔,借古讽今,一幅二十世纪的官场现形图跃然纸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讲的则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产生的种种丑怪之相。中国历来被赞为所谓的"礼仪之邦",但柏杨却敢于提出 "到底是什么邦"的疑问,文坛中"脱裤文学"产生的"妖风",等等诸如此类的"恶风陋习"和现象,组成柏杨对传统反思的一部分。 柏杨从不自诩大师或权威,他只是带着一个知识分子小人物悲天悯人的痛苦心情,甩开针针见血的犀利笔锋,显示出先哲般的洞明和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有如此的魅力,历久而不衰,甚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读柏杨的文字也需要些幽默感,他的文章刻薄处见诚挚,嬉笑怒骂间见智慧,常让人会心一笑,种种黑暗的底细了然于胸。
-
专利学概论李济群编著内容提要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趋势。本书以我国《专利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专利制度的沿革、专利保护的主体和客体、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的申请和审批、专利的复审和复议、专利许可贸易、专利纠纷的调处和诉讼、专利代理的作用和实务、香港专利制度简介等。本书可作为理工类院校的相关教材,亦可作为广大工商企业、科研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用书。
-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王岳川,尚水编本书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美学观念、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三部分。
-
文化自白书张者著《文化自白书》是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的一份“自供状”,牢骚满腹,故而“不打自招”。所收巴金、杨绛、张岱年、冯亦代、周汝昌、黄苗子、张中行、贾兰坡、茅于轼、王晓秋、冯骥才等名家的文化访谈录。访谈所涉及的人生际遇、生活态度、治学经历、爱情婚姻、兴趣收藏,无不浸润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情涵养与文化理想,编者冀此来展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张者,本名张波,男。1867年出生。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多家新闻单位记者。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篇小说多部,出版长篇小说《桃李》,长篇经济学访谈录《谏言》,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中篇小说集《或者张者》等。2003年被评为“最具潜质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
向上的痛章敬平著在中国,记者的名声似乎不如从前,而且越发不好了。常常有人问我,中国还有没有诚实的、正直的、有责任感的记者?我总是回答“有”。但是我在这样回答的时候总是有些底气不足。功利主义的风气的确弥漫在整个新闻圈中,销蚀着这个行业作为一种独立力量的人格和精神。一部分人混迹在市俗环境中,其乐无穷;一部分人则躲进自己的世界,孤芳自赏。中国改革是人类历史、现代化史乃至经济转型史上十分罕见的个案。2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两条轨道上飞速前进,盛况空前。但2000年前后,转型中国的改革进入胶着状态,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开始了他们在改革中的博弈,也在中国改革道路上烙下痛的印记。作者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有作者目击的个案,还有超越个案的现象,超越现象的思考。个案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2000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侧影,都是中国改革向纵深挺进的一个个脚印。这是中国在向上生长向前迈进的途路中的痛的纪录,也是中国在痛中向上生长向前迈进的见证。 正如作者所描绘: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越发耀眼,辉映全球。阳光下,一个健康的中国正阔步向前。
-
断裂孙立平著《断裂》一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断裂”是一个很有穿透力和学术潜力的概念。作者用这个概念来表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命题: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开始逐步定型化。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明白我们社会的历史方位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断裂》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功力。尽管学术界对社会公平竞争的问题巳经有了许多的讨论,但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从80年代资配置的扩散趋到90年代的重新积聚趋势的转变,是形成目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的深层制度原因。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比较框架中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己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社会。这是一个很有力度的假设。对这个假设的讨论也许会有利地推动社会学界对社会转型的学术研究。十大问题因扰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者在探索、决策层在思考、人民在期盼。作者以创新的思路,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的国情,科学的指出:发展经济、合理分配、以法治国、以德育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弥合断裂、有机结合,定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刘助柏等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