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明道龚鹏程 著本书是近年来龚先生关于国学知识的文化随笔集,书中探讨了朱熹、王阳明、王船山、马一浮、章学诚等大家的真实思想及世人的误读,也有关于《周易正义》的价值、魏晋是否真是玄学的时代、晚清知识分子的儒侠情怀的讨论,就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多个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是一本引导国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传统学术的读物。
-
网络舆情治理陈华明主编本书立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务要点,分为两编九章。上编梳理构建核心理论体系,详细探讨网络舆情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特征功能、构成要素与生发演化机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的时代背景、理念演变与理论基础。下编全面阐述治理程序与方法,宏观概述政府与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展开详述监测与预警、分析与研判、引导与应对,并介绍了域外治理实践经验。全书既有系统理论又穿插了经典案例,可作为高校教材抑或相关单位的培训用书。
-
当代东北文学的满—通古斯文化书写研究刘春玲本书在对满—通古斯文化与东北当代文学创作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当代东北文学对满—通古斯文化的传承及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道德观念及其功能,探究当代东北文学中满—通古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以期在文学领域内构筑起一座满—通古斯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对当代东北文学更全面而中肯的评价。
-
赛事遗产可持续利用专题研究报告李春洋主编本书包括武汉军运遗产十项专题研究报告,专题有武汉军运竞赛与非竞赛场馆设施可持续利用研究;武汉军运经济遗产与现代服务业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军运社会遗产与志愿者活动研究等。本研究基本涵盖了大型体育赛会遗产研究的主要方面,构成了武汉军运遗产研究的完整体系,为武汉军运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
-
汉语的世界熊召政 著熊召政先生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是穿行在茫茫历史烟雨中的现代“驴友”,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壮美山河的歌咏者与赞美者。他的演讲机趣横生、诙谐幽默,而又立意深远、发人深省,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好评与喜爱。《汉语的世界》辑录16篇熊先生的精彩演讲文稿,为读者呈现一个学者、诗人、作家眼里的文学江湖、汉语世界、文化自信、民族性格……
-
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以丰富的文学史文化史材料为支撑,个性化地阐发古今中外多种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视野开阔,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书中所论,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方法,也有源自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与方法;有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基本原则的探究,有对资料实证性与思维超过性的阐发,也有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发展的尝试;有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及其域外传播问题,也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文学遗产问题;有以《宋诗选注》与《管锥编》价值亲缘为桥梁对钱钟书学案之“暗思想”的探讨,也有对晚清民初文学与文化研究现状、传记研究之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文学批评中的语文学方法的介绍与运用,也有对手稿文献与历史还原方法同现代文学研究关联的探讨,对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文学的个案解析。
-
批判性思维与古诗文教学李支舜本书以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导,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认为在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关键。本书以中学古诗文教学为例,主要分教学设计、实践案例、研究文论三部分,展示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为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本书适合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者阅读。
-
道与名杨国荣《道与名:《思想与文化》第三十一辑》是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所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此为第31辑,主题为“道与名”,分为“海外新名学”、“道家研究”、“生生哲学”、“诗与语言”、“天与人”、“历史之维”、“学术论衡”、“青年学者论坛”八个部分,包括戴卡琳《消解“正名”的现代观念:从康有为到胡适》、张瀚墨《本体与喻体的融合:早期宗教礼制改革背景下〈老子〉之“道”的考察》、曾海龙《时间性与本体论的建构——基于当下中国哲学中的生生课题》等文章。
-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本书是傅斯年先生在阮元《性命古训》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先秦遗典中的“生”“性”“命”“令”诸字一-整理解读,通过语言学的方法还“性”“命”诸字之原,用思想史的方法梳理儒家“性命说”思想的演变与传承。全书分三卷,一卷“字”篇,对先秦传世典籍中“性”“命”诸字进行训诂;二卷“义”篇,梳理先秦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演其流变;三卷“绪”篇,分析汉代以来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彰显宋儒“性命说”地位。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人手,以具象字形字义解释抽象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用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问题”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
我是王阳明宗承灏人终究无法在这个世间过得小心翼翼,因为总有一种召唤在不远的前方,它让人不得清宁,也无法停留。我是王阳明,我从江南一个叫作余姚的县城出发……人这一生兜兜转转,倏忽千里,时间深处弥漫着美丽的伤感。我就这样开始了一生的致良知之旅:少年时的天马行空,边关历险;青年时的困惑纠结,溺于佛道;从中年到晚年的百死千难与知行合一,波澜壮阔中的孤寂,轰轰烈烈中的脆弱,悲喜交集中的坚守,生命一度绚烂至极,然皆归于平静。我奔走了一辈子,从一个讲堂到另一个讲堂,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在1529年1月9日的那个早晨,油尽灯枯的我终于无需奔走,也无话可说,留在这个世上的一切都将任由后人评说,在心爱的弟子周积面前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然后溘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