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茶[荷兰]乔治·范·德瑞姆( George van Driem)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欧洲、美国……茶在全球扩散的历史却不只是茶本身的历史,各种与茶有关的故事交织成了一部全球史。我们可以看到,茶叶经济是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和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茶叶促进了中日、中韩文化的交流;茶是航海、英荷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茶的历史是全球化的传奇,可惜的是许多关于茶的流行思想和许多流行的茶历史充满了神话和错误。本书以将近800页的厚重文本,讲述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高地上隐藏的茶的起源、古老民族的饮茶方式、中国将茶的发扬光大、因茶而变的人物命运……让我们跟随茶的脚步,跨过大海,穿越沙漠,去探究被众多现代外衣包装、作为今日全球饮料的茶的真相。
-
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周晓健本书以审美经济概念为基础,将文化产业理论置于审美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中,从对美学与经济学在现代性转变中的两条发展路径的分析出发,梳理出文化产业与审美经济的理论渊源,以深化对审美经济和文化产业理论的认识;从审美现代性、审美主体意识的重建、以幸福效用为审美价值的追求等角度,提出了文化产业理论方面的见解和主张,以及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日]网野善彦《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是日本著名的中世史学者网野善彦早期的代表作。网野在这本书中首次采用地域历史的研究视角,依据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考察了历史上生活于日本列岛东西部的人们在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影响。他不仅谈论了东马西船、骑射型武者和海贼武者、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有趣的历史话题,而且对于东西部地域的社会结构、政治力学关系、东国文化与西国文化等重要概念进行了富有启发的论述,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了“日本人论”和“日本史论”。
-
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以丰富的文学史文化史材料为支撑,个性化地阐发古今中外多种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视野开阔,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书中所论,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方法,也有源自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与方法;有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基本原则的探究,有对资料实证性与思维超过性的阐发,也有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发展的尝试;有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及其域外传播问题,也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文学遗产问题;有以《宋诗选注》与《管锥编》价值亲缘为桥梁对钱钟书学案之“暗思想”的探讨,也有对晚清民初文学与文化研究现状、传记研究之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文学批评中的语文学方法的介绍与运用,也有对手稿文献与历史还原方法同现代文学研究关联的探讨,对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文学的个案解析。
-
当代东北文学的满—通古斯文化书写研究刘春玲本书在对满—通古斯文化与东北当代文学创作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当代东北文学对满—通古斯文化的传承及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道德观念及其功能,探究当代东北文学中满—通古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以期在文学领域内构筑起一座满—通古斯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对当代东北文学更全面而中肯的评价。
-
旅行写作指南(美)彼得·奇尔森,(美)乔安妮·B.马尔卡希为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到了笔下却变得不疼不痒?为什么新鲜劲烈的体验,写出来却像跑气的可乐一样乏善可陈?为什么讲述不同地域的故事,读起来却千篇一律? 沉浸到新的语言、食物、潮流中去,像何伟在埃及做人物特写那样,以“快要溺水”的0距离参与垃圾工赛义德的生活。选定一个主题,采访ZHI少两到三个观点相反的人,像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那样收集不同声音。从“第①个念头”开始写下初稿,像玛格丽特 · 阿特伍德记录美国侨民社区那样,以“洗澡时唱歌”的自在状态起笔。 经历-构思-定稿,尽情试炼随笔、历史非虚构,特写、群像采写、双线叙事等写作方法的表达力;刻意练习即能创作出好看又耐读的故事。
-
新民说·中文打字机(美)墨磊宁中文输入法的源头 人机交互的先声 “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 一段中文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技术史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故事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视角,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代以来,作为非字母文字的汉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史,展示了中文使用者在近一个世纪中对汉字处理技术的早期探索。书中讲述了人们在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还原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并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显现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
道与名杨国荣《道与名:《思想与文化》第三十一辑》是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所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此为第31辑,主题为“道与名”,分为“海外新名学”、“道家研究”、“生生哲学”、“诗与语言”、“天与人”、“历史之维”、“学术论衡”、“青年学者论坛”八个部分,包括戴卡琳《消解“正名”的现代观念:从康有为到胡适》、张瀚墨《本体与喻体的融合:早期宗教礼制改革背景下〈老子〉之“道”的考察》、曾海龙《时间性与本体论的建构——基于当下中国哲学中的生生课题》等文章。
-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刘永胜本书是北京物资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的汇编,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全书分为经济学院篇、物流学院篇、信息学院篇、商学院篇、法学院篇、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篇、会计学院篇、体育部篇等8个篇章,各个篇章分别介绍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元素结合的多个案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始终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在传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让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真正养成受益终生的经世济民、爱国奉献、服务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能力与品质。
-
重走与新知李晓灵,陈新民主编本书以“重走”为契机、“新知”为归旨,以人类学视角下的田野考察为方法凭借,展现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认知。它试图以田野日志为形式,将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学理思辨相结合,以揭示“重走”的实践特征,达成获取新发现、新认知和新思辨的意义生产。本书聚焦甘南空间、主体和意义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诗意体验为特性,意在凸现真实记录和个体想象、情感体验和学术审视的贯通,并在记录、书写、传播和研究的多维融合中,思考当下个体、民族、国家和世界关联下的中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