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马敏,李子林,张执均 主编本书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49篇相关论文,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四个自信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重要影响,倡导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社会建设、人类社会长治久安。
-
摩尼教非汉语文书研究芮传明3世纪中叶,借鉴多种古代宗教文化的摩尼教创建于波斯,嗣后沿丝绸之路东传中亚、中国内地。其兴盛于唐代,宋代以降日逐凋敝,至今只有少量遗痕残留在东南沿海的民间宗教里。其兴衰与传播过程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对多种摩尼教非汉语古文献做了详细译释和研究,语种涉及叙利亚语、中古波斯语、阿拉伯语、粟特语和突厥语等。首次较为系统地为中文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摩尼教文献资料,也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若干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
和顺图书馆耿达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发展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经验事实的发现和解释,本研究论证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和顺图书馆经历了从乡村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到行政嵌入型公共文化空间到共建共享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以立足乡土服务乡邦为宗旨;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通过政治嵌入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这期间由于政府借助一体化行政命令体系,建立起了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机制,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也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在共建共享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发展不仅依赖乡土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还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要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只有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健康长效发展。
-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胡惠林 李炎 主编本书围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多方位的理论探讨,以前沿性、学术性、原创性、公共性和先进性为学术目标,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学术的回答,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理论给予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全书下设“特稿”“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文化金融”“乡村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遗产”“会议综述”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
中西学门径书七种梁启超 辑,中山大学图书馆 编暂缺简介...
-
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李强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菊坡学派是南宋增城人崔与之和弟子于潜人洪咨夔、弟子番禺人李昴英开创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学术流派。本书分“史”“论”两个部分。“史”的部分,叙述菊坡学派代表性人物崔与之、洪咨夔、李昴英及其流派历史,赏析经典;“论”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点、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以及对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评述其历史地位。
-
文脉与根柢园歌 著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与民族复兴进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一种全民都能认同的意识形态,而中华文化正是各阶层、各宗族和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资源。只有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传承文化价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本书以十一章之篇幅,溯源中国历代治理思想,同时也强调中华文化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共享价值,以期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
文学纪念碑 欧洲故土[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程一身 译本书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出版于1959年的散文集,彼时米沃什依然待在法国,并即将赴美。在这本带有寻根性质的自传散文中,米沃什不仅关注祖国的社会历史,而且将“故土”这一概念延展至欧洲这一覆盖更广,更具包容性的层次,并在这一层面上反思了二十世纪的欧洲。这是米沃什早期的重要作品,作为散文大家,米沃什在这本文集里展示了自己细腻深刻而又充满诗意的写作魅力,读者可从他的文字中了解不一样的另一维度的欧洲。
-
江门学派·明代心学重镇郭海鹰本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以陈献章、湛若水为中心进行考察,兼及学派其他思想人物,勾勒出江门学派的思想宗旨与工夫践履,呈现其学派发展的精神图景。全书以“气”作为线索贯穿始终,揭示江门心学之思想特质;并以修身工夫作为视角,以自然宗旨、静坐工夫、体认天理为核心,围绕“本体—工夫—境界”阐释其命题主张,向读者展示江门学派其学其传之整体面貌。
-
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袁江洋等科学文化,发生、发展于人类文明的汇聚、整合与创新进程之中,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不仅为现代文明赋形,更为未来文明奠基。《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从长时段全球科学思想史的视角,描绘希腊科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它在跨文明旅程中逐渐升华为现代科学和科学文化的历程。希腊文明有着指向自然探索和道德发展的双重价值追求,由此孕育出理性的自然哲学,继而传入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基督教西方社会并激起文化创新浪潮。伊斯兰文明创造新文化的努力因内忧外患而未能取得完满成功,而基督教西方社会则在借鉴伊斯兰文明和罗马文明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发生文化转型。自13世纪起,经院哲学替代罗马教父神学,自然哲学研究重新开启,再经300年发展,新自然哲学伴随着新文化、新宗教降临,皇家学会的实验哲学集中展现了注重实验探索的现代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制度化进程由此开启,科学文化迅速成长,成为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