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暗影之城塔兰·汗(Taran N. Khan)自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阿富汗有一段难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进入阿富汗。印度女记者塔兰在这段和平期内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用漫步的方式反复探索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体察它的过往与当下、社会与民生,进而思考冲突与和平如何塑造这座城市,如何让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这是一座随着每场新战争的席卷而被残酷地抹去和重新绘制的城市,塔兰借由深入的探访和细腻的文笔带领读者挖掘出喀布尔幽灵般迭代的过去和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现实中捕捉那些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社会连接,在遗忘中打捞记忆,在断裂中发现连续,在暗影中寻觅光亮。
-
旅游标准化导论张凌云 朱莉蓉 牟琳暂缺简介...
-
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安裴智著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地位。
-
宋韵审美思想李思屈本书从南宋时期以毕生精力思考诗歌审美、思考韵味问题的体制外美学家——严羽切入,把他作为打开宋韵审美思想的一把钥匙,从其审美思想中挖掘出一个闪耀着宋韵文化光焰的完整精神世界。全书分为八章,对“宋韵中的生命之问与时代精神”“严羽及其审美思想”“宋韵审美的结构”“以禅喻诗:别样的宋韵”“审美‘气象’:雄浑与清空”“韵味之思:‘妙悟’与‘涵泳’”“韵的自觉”“宋韵重光:从诗学到生活美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而有见地的阐释,通过叙述严羽的故事及其思想,窥探宋人的审美思想;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解读,解码宋韵文化,用当代平民的视角,追寻宋韵文化的精神境界和价值维度。
-
先秦动物文化研究邓永芳,刘国和著先秦动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脉源泉。深度整合、解读、评价、阐发和弘扬先秦优秀动物文化,对于倡导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传承、关注文化创新、拓展文化交流有着特别的意义。本书的学术旨趣,在文献层面是搜集、整合先秦元典中异常丰富但极其零散的动物文化资源;在学理层面则努力建构一个先秦动物文化研究的话语框架;在实践层面为传承、弘扬先秦优秀动物文化所蕴藏的丰富价值。
-
元曲选赵义山 选注元曲,顾名思义,即元人所作所唱之曲。元人立国时间不长,但曲之一体却空前发达,以至取代传统诗词的宝座,成为有元一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体式,俨然与前之唐诗、宋鼎足而三,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绚丽奇景。本书是一部口碑卓著的元杂剧、元散曲选本,适合对元代曲体文学有兴趣的文学爱好者。所选三百余篇套数、小令皆有正文、注释、评语三部分,以作家活跃的时代排列,选目较好地突出了元曲发展史上的大家和重点作品。注评精当。
-
新民说·中世纪的餐桌(意)马西莫-蒙塔纳里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吃”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
不开玩笑史炎 著这是一本从零开始的脱口秀创作指南,也是一本让你变得幽默有趣的喜剧宝典。幽默感真的是天生的吗?“好笑”的来源是什么?从新建word文档到一个成熟的段子之间有多远?谐音梗真的是烂梗吗?打开这本书,看国内脱口秀元老级人物,知名脱口秀演员、培训师史炎关于理解幽默、创造欢笑的一切经验。“幽默在表达和沟通的过程中是提升效率的利器,作用无可替代——当你把人逗笑时,对方把他的心智短暂地交给了你。”作者用让人笑得停不下来的文笔,将自己从业十数年的幽默秘笈全盘托出,无论你是想对脱口秀有更多的了解,还是想在演讲、沟通中大放异彩,或者只是希望寻求一些“幽默力”的提升,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本书都不会让你失望。
-
读库2304张立宪 编《饥饿的高中》和《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是相隔二十多年的两代人对高中生活的回忆:一个是1990年复读一年后考上高中的农家子弟,他的高中学习生活极不丰富,没有辩论赛,没有读书日,没有英语角,没有数理化竞赛,没有课外班,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委屈;一个是初中就立志一定要考上衡水中学最终如愿于2014年入学的县城姑娘,然后过上“监狱般”的生活。二十四年的跨越,外部环境已天翻地覆,看似选择更多,内里却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在,更有某种力量在缩紧。2022年底,郑州的“二砂文化创意园”因计划改方舱而翻红,众多媒体的聚焦让久已尘封的巍峨厂房重新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人们知道这里曾是亚洲z大的砂轮厂,由东德援建而来,却不太清楚其建设初期那段曲折的历史。童欣整理史料并实地走访,写成《二砂建设始末》,讲述二砂项目戏剧性地以“冒进”始,以“拖延”终而后走上 “欲速则不达”弯路的故事。长久以来,林语堂发明打字机的经过,被看作是一个文学大师不务正业或误入歧途的案例:打字机没有落到市场应用,他还为此背了一身债。《一个不得不失败的产品》的作者想说的是,倾家荡产发明中文打字机,不是一次科技发烧友的玩票之作,它是贯穿林语堂一生、对汉字改良和汉语现代化探索自然导向的结果。如何让汉字更便利地适用于现代中国,是林语堂终其一生的关怀。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德国歌唱剧代表作《魔笛》成功首演于维也纳,不到两个月后,莫扎特病逝。尽管《魔笛》不是最早的德国歌唱剧,甚至不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部德国歌唱剧,但在首演后的二百三十多年里,这部集中了莫扎特最后所有“玩具”技巧的作品,几乎成了德国歌唱剧的代名词。市民从中看到合家欢式的杂耍,共济会赞助人看到自己的符号印记,浪漫派看到正时兴的古埃及因素与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魔笛〉背后的权力游戏》作者王星看来,这完全像是一场在帝国衰落期难得的德意志式民众狂欢。公元319年,后赵建国,石勒定都襄国。石勒死后,石虎篡位,于公元335年将都城迁到邺城。十三年后,石虎最得宠的儿子、后赵太尉石韬遇刺身亡。《后赵的崩溃》是张璟琳“十六国小史”的上篇,以一场谋杀拉开序幕,回顾石虎治下十几年一直处于战乱的后赵,如何因此引发整个政权的崩溃,进而引致中原再次失序。
-
漫长相遇张新颖 著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为书倾倒”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