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研究邵坚宁 著本书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国制度情景的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分析框架,基于1978—2020年国家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文本,采用政策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对分析框架进行验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历程、变迁特点、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建议,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应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单一目标与多元目标、当下形势与未来趋势、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正面激励与负面处罚、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的“六对关系”,对于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闫德亮,李娟《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是精心遴选近10年来部分学者在《中原文化研究》期刊“文明探源”栏目刊发的75篇学术文章,旨在借助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拓展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的认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本书编撰整理了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多个阶段的相关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宏观视野审视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生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二是聚焦于都邑性聚落与早期国家诞生的相关研究;三是从微观视野考察双槐树、二里头、良渚和三星堆等遗址,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形成文化基因及其特点的相关研究;四是探讨古史记载和考古材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文明探源中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研究。
-
汉画中的汉代信仰世界刘克 著汉画包括汉代人在墓室中放置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反映了墓主及其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是我们研究汉代信仰最直接的资料。本书通过对4000多幅汉画资料的考察,将汉画考古新发现与文献资料进行图文互证,勾勒出了汉代儒教、佛教、道教等民间信仰在当时传播的原始面貌,而且对汉画所表现的环境美,汉画中的礼乐关系、公羊学烙印,佛教传播与“华化”,道教的社会影响,孔子形象,人鬼故事等提出很多创见,并借助汉画反映汉代民间社会经济,如制作汉画的目的、人员、价格等,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民间信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古都博览果美侠本书旨在整合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展现北京文化事业发展成 果,增强人民文化生活获得感;同时,讲好博物馆故事,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古都博览》这本书能够很好地展示北京地区博物馆的资 源与特色,增进公众对这些博物馆的认识和了解,为人们选择参观北京地区博物馆提 供借鉴与参考。该书图文并茂,介绍了北京地区 100 家博物馆的概况、常设展览、馆藏精品等, 同时附参观攻略,还嵌入二维码,搭载部分博物馆音频和视频介绍,极大丰富了图书 内容,增强了阅读体验感和获得感。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北京地区博物馆的魅力,进而想走进这些博物 馆一探究竟,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
古典文献研究程章灿《古典文献研究》是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程章灿主编的论文集,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 际科学文化交流。此论文集收二十余篇文章,其专题分为文献文化史研究、经学文献研究、文学及文学文献学研究、石刻文献研究、目录学暨四库学研究、文史新研等,从多方面探究 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本书文章是文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推进学术前进多有助益,对引领学术风气颇有贡献。
-
失落的智慧赵凯波儒家和墨家在先秦并称显学,但与儒家一直是传统思想的主导相比,墨家尤其是其后期的思想,往往被历史所忽视。本书是对战国后期墨家著作《墨经》的解读,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从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几何学与数学、逻辑学等诸方面,展示《墨经》的作者曾经关心过什么,思考过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证据确凿、意见上的是非分明、观念上的明确无误,而力求从一个较为通观而宏大的视角展示这一“失落的智慧”的风采。
-
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朱青峰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共同编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用以指导今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一、 丛书名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工作指导手册系列)二、 学术总监冯骥才三、 丛书主编苑 利 顾 军三、丛书内容该丛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本丛书初定20本,共探讨20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导手册》杨红(三)《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编撰工作指导手册》郭平苑利(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指导手册》王福州苑利(五)《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周建明苑利 √(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工作指导手册》杨红(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工作指导手册》杨慧子(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容易出现哪些问题》顾军苑利(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蒲娇 √(十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工作指导手册》何燕苑利(十二)《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码解读》苑利齐易(十三)《中国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指导手册》苑利毕瑞 √(十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齐易 √(十五)《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 √(十六)《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穆森(十七)《新版中国文物保护法解读工作指导手册》穆森 √(十八)《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十九)《中国吉祥图案活用工作指导手册》朱青峰 √(二十)《中国非遗田野调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三、丛书体例(一)本丛书将设计成便于携带的“口袋书”,每本6万字。(二)本丛书将采取问答体方式,通过一问一答,形象生动地解答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所关注的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解答篇幅在300-400字(一页纸)左右。四、丛书作者(一)丛书作者必须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基本原理,以确保本丛书表述理念的正确。(二)丛书作者必须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必须有前期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举重若轻,做好该领域的专业性指导工作。(三)丛书作者必须具有循循善诱的讲述能力,以确保这套丛书的通俗性。
-
鲁迅于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郑亚 主编为纪念鲁迅定居上海95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精选馆藏及管理的文物约200件的提要,编为《鲁迅于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文物提要选》。按照馆藏文物的特点,该书将馆藏文物分为书刊、手迹、实物、照片等四类,相关建筑遗址及“鲁迅在上海简谱”附录于后。每件文物的提要参照图书提要样式,紧扣文物特性进行编撰,后确定将馆藏文物的基本信息作为提要的主要内容,以使不同类型馆藏文物的提要保持相对统一、相对完整的、可以自洽文体的形态。本书内容由馆内研究人员集体编撰完成。馆藏及管理文物提要目前在国内罕有相关成果。《鲁迅于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文物提要选》是上海鲁迅纪念馆推动文物社会化转化、以文物资源助力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创新的重要的实践项目。通过这本文物提要的编撰,能从“实物”的形态生动再现上海这座城市与鲁迅的关系,使读者更多地了解鲁迅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了解他的平凡和伟大。
-
味道伦理学(丹)克里斯蒂安·科夫 著本书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尤其是工业化背景下,食物消费所涉及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消费者与生产者、烹饪与健康等的伦理问题。全书包括绪论及六章内容。章介绍了书中所发展的具体的食品伦理,以及对工业化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科学食品制度的批判性分析。第二章展示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现代生物学是如何发展成为一种对生活和食物的理智化的。第三章讨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食物理智化的更实际的影响。第四章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消费者与食物的伦理关系的可能性。第五章介绍了如何将食物作为一种与环境、他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方式。第六章提出了道德溯源的实证研究结果,并讨论了道德消费的认识问题。本书从自然史、解释学、现象学等角度,对消费者的食物伦理方面的力量和责任进行了探讨与反思。部分“食物和伦理”,对中西方历史上关于食物的伦理学观点进行了理论溯源和系统总结。第二部分“理智化的食物”,对当前工业化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的食品制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过于迅猛造成了食物理智化,进而导致食物伦理困境。第三部分“食物伦理及其生产历史”,指出了食物生产历史的可追溯性,探讨了食物消费者与食物生产历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消费者实践自身道德观念的可能性。
-
盐而有信四川省档案馆 自贡市档案馆本书收录的是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名人有关盐务的书信,本书从中选取了刘湘、邓锡侯、徐堪、刘文辉、翁文灏、朱庭祜、侯德榜、刘仁庵等社会各界名人的盐务书信进行展示和介绍。本书所选书信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它们真实反映民国时期自贡井盐生产发展、社会变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有关民国时期自贡盐业和自贡城市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于充分发挥盐务书信档案的价值,促进自贡乃至四川的近代史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收录书信时间起自1916年,止于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