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桂林摩崖造像刘勇编著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编地处广西北部的桂林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有岭南持续时间长、数量多、题材为丰富的佛教造像。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启动对桂林摩崖造像的调查,本书就是这次调查的终成果。本书对桂林的210余龛、700余个体的造像进行了记录和数据采集。通过对纪年题记及与其他地区有明确纪年的造像进行比较,将桂林摩崖造像分为六期,主要受到了中原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这些材料为广西地方历史、佛教文化、古代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
中国文化安全研究韩源,董海浪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呈现的一个走向就是研究议题的具体化和专题化,本书选择和提炼当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比较突出和典型的问题展开研究。上篇是理论研究,围绕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功能三个关键理论问题展开;下篇是专题研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学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国国家舆论安全、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与对策等四个国家文化安全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先秦士人精神形塑研究李素英 著士人向来被视为传统社会的精英分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独立自主的士人阶层崛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当时士人人数众多,流动频繁,但世人和士人阶层自身对于其角色使命、人格修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先出现的儒、道、墨三家都为士人精神的形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为先秦士人精神奠定理论基础的,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儒家特别专注于士人精神的启导与士人队伍的培养,而士人也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脊梁。本书以儒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在士人阶层崛起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探讨先秦士人精神中特色的品格——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以道自任的价值追求和修身正心的精神修养,并寻求其形塑过程中时代因素与文化传统的交互影响。
-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中国纪录片的地方性实践雷璐荣本书以“地方纪录片”为研究视角,关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趋势下“地方”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以“地方”研究为理论切入点重新解读“地方纪录片”的内涵,并将其与“跨文化传播”视角相结合,分析当下中国纪录片地方性实践的学理支持与现实方法,进而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创新视角与有效路径。
-
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研究郭祎 著作者围绕“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分别对中国可持续旅游政策体系结构、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特征、影响可持续旅游政策创新扩散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
中国休闲城市发展报告吕宁 著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环境动荡但趋势向好;政府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植经济新业态;稳定把控需求侧管理,接轨国际增长出口贸易。就行业发展状况来看,因疫情下出入境旅游停摆,国内旅游休闲市场构成调整;旅游生态圈持续扩大,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夜间旅游三翼齐飞,旅游休闲供给侧百花齐放;“零接触”服务应运而生,数字经济成长壮大,拓展需求侧休闲方式与行为外延。第二章对休闲城市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对289个城市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排名分析。第三章对休闲城市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报告区域划分是依据党的十六大之后的经济区域划分进行更新。同时对289个城市根据中、东、西部进行排名分布特征分析,并对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设施与服务、休闲经济与产业、休闲生活与消费等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休闲城市发展对比分析,对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在2021年版本的排名发展变化与2020年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城市休闲发展排名下降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出提升建议。第五、六、七、八章分别就非遗旅游、文旅扶贫、网红营销以及虚拟旅游典型案例的发展背景、其建设方案和特色亮点展开论述,为我国休闲城市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后一章是中国城市休闲发展展望,从城市休闲产业行情变化来探讨中国城市休闲发展趋势和提升建议。
-
元代进士与元代文坛贾继用元代进士文学家是元代重要的文学群体,与元代文学生态和文坛构成有直接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书是考察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关系的著作,旨在探讨元代进士文学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的民族构成、元代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的地域性、汉族(包括南人)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蒙古色目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高丽进士文学家与元代文坛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元代多族进士文学家是多族文坛格局形成的关键,是南北地域文坛的核心,在元代中后期文坛极具影响力。元代进士既立盛名于大都,又领风气于江南,既多创建之绩,复有开拓之功,元代文坛彬彬之盛,其力甚大。元代多族进士文学家的研究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
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李佳在长期的试错和纠错中,乡村社会发展出一套以文化调适为主要机制的社会治理系统。在乡村社会从传统的简单社会转变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治理资源碎片化,无法系统性地发挥作用,需要改进,需纳入国家现代治理的范畴。新的社会治理系统应当找寻传统治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效契合路径。国家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化的治理功能,锻造一个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和自我成长能力的乡村共同体。
-
复兴的想象徐从辉二十世纪中国是个交织着变革与革命,血与火,希望与悲凉的大时代,而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是文艺复兴?是现代性的纵横开阖?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作者通过对新文化语境下周作人的思想道路、文学思想、艺术创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此来观察“故事”中的新文化。作者依照自己的研究和对文学史的体会,强化了周作人在五四后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
文化精神赓续与传播曹劲松本书从文化精神的主体建构入手,着重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两个方面,结合文化产业的价值传播与文化赋能城市及其精神庚续,展开系统性研究。同时,结合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地域文明体演进中文化动因及其格局的个案研究,建构起文化精神庚续与传播的城市实践路径。本书注重学理建构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体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把握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内在关联,对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