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新民说·中文打字机(美)墨磊宁中文输入法的源头 人机交互的先声 “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 一段中文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技术史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故事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视角,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代以来,作为非字母文字的汉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史,展示了中文使用者在近一个世纪中对汉字处理技术的早期探索。书中讲述了人们在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还原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并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显现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
中国思想[英]胡司德 著古代中国思想家如何看待世界?关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源流和核心观念,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了解古典世界的思想和文化,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何种现实意义?道与气、阴与阳、八卦与五行,外国汉学家如何解释中式概念?孔孟老庄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财富观?《孙子兵法》是本兵书,但为何其核心却在讲如何避免战争?屠宰、烹饪、调羹,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如何将思想灌注入口腹之间? 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胡司德教授写给大家的中国思想与文化史。本书以分主题形式讨论了八个中国思想中自古至今始终关切的核心领域,包含为政之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礼”的意涵与功用,以及鬼神、自然、工作和饮食。既可逐篇顺序阅读,每一章也可独立成篇。作者摒弃了儒、法、道、墨这种以学说形塑思想的固有框架,而是从古人的观念、价值、认知着手,探讨从时空、至道、为政、公私、礼法、神明、祖先、自然、食货等等中国思想的层累剖面。在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中国思想领域最杰出的专家之一胡司德教授带领我们穿越几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从先秦的孔子、道家、法家和民间信仰,到汉代的史学、哲学与自然科学著述,以及它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困扰着中国最聪明头脑的重大问题,不是关于我们是谁和我们是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以及如何确保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和我们为之承担责任的人的福祉。通过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法律文件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地援引例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如何深刻而全方面地影响了当代世界。入选PEN国际基金会赫塞尔·蒂尔特曼奖短名单
-
都市文化研究潘立勇作为一本具有跨学科研究视角的论文集,内容围绕都市文化展开,收录的论文会细分为七个类别,对应于全书七个部分,包括:都市生活与职业;都市空间与景观;都市媒体与传播;都市文创产业;都市休闲文化;都市遗产传承;都市乡村文旅融合。每部分由约5篇论文组成。都市文化涵盖内容很广,涉及都市景观、消费主义、视觉文化、公共艺术、媒介赋权、民俗学、文化遗产、文创产业、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目前同类书籍还不多,作者集中于博士、博士后和博士生身份的研究成果更鲜见。本论文集将体现以博士为主体的青年学者新颖、敏锐的学术目光和国际视野。
-
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石铁峰,石家羽 著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交替,教育方法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规律。在奴隶社会便产生了国学和私学,在封建社会有科举制度,在近代有国家举办的各类学校,现代学校学习了前苏联的班级授课制,教育模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今我国各项事业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与以往所不同的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在教育领域,教与学双方在理念上、思维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已不能用旧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来要求教育,我们的教育模式应随之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者研读了许多古今中外教育著作,研究了美、英、德等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微动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与好评。微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设计、实施和述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明确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微动教学法》主要介绍微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和教学建议等,书中附有教学案例。
-
开源文化在中国范小青这是一项关于中国开放源代码运动参与者行动与文化的探索性研究。在将开源参与者视作社会行动者的前提下,《开源文化在中国》通过深度访谈和民族志观察,从技术文化、社群文化、商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中国大陆开源参与者的行动逻辑与实践面貌,分析和探讨了开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开源文化选择的意义所在。
-
多维视角下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崔维新 著博物馆是文物保护、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是所有文化研究者和行业从业者的历史使命,而博物馆必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维视角下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将“博物馆文化传播”这一主题置于当前我国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从多维度对其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与解读,并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讨。
-
邂逅经典王晓阳 著本书共收入17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读外国经典”,主要是阅读部分外国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下编“读中国经典”,主要是阅读部分中国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本书有别于一般评点式的读书笔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是全面解读17部中外经典名著,又是作者个人独特的阅读经历和体验。既有鲜为人知的细节描述,又有思想深度的详细分析,还有艺术手法的精准解读。既是与读过这些名著的读者进行阅读交流,又是为还没有来得及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作导读。作者以一本书引导我们发现经典的力量。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彭斌柏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措施具体、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桐城派王达敏 著桐城派是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引领者,是北京大学精神的主要缔造者,也是新文学的拓荒者。桐城派学者在中西文明的撞击中,有的从古典走向现代,有的则在输入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依然守望着华夏的根脉。本书全面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桐城派,展示了桐城派学者在国步艰危时代,秉持中体西用的基本观念,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变革,在引领、助推现代化运动中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度致使学坛出现泛桐城派现象。
-
海外藏元明清三代耕织图王加华,郑裕宝 编本书收录了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元代程棨《耕织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狩野永纳翻刻明代宋宗鲁《耕织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三套耕织图,并对其版本与收藏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在附录中收录了目前有关耕织图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资料学、艺术研究、民俗研究等多方面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