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公正高效权威视野下的行政司法制度研究
作者:高家伟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01
ISBN:9787565315169
定价:¥11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公正高效权威视野下的行政司法制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立足公民诉权的有效保护、力求诉讼目的均衡、扩大受案范围、拓宽第三人的范围、优化职能配置、适当加重原告的举证负担、灵活调整证明标准的刻度、开展公共政策协商等。
作者简介
高家伟,1969年8月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1年获西南政法学院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7年获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9月起至今任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曾经在德国Konstanz大学(1999)、芬兰Turku大学(2000)、德国Dresden大学(2001-2002)作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4月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杰出青年教师,2004年11月被评为北京市教工委师德建设先进个人。主要著(译)作有:《行政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工商出版社1998年版)、《行政法学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行政法》(三卷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007年版)、《国家赔偿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目录
一、区分标准
二、转型方式
三、关键措施
四、保障措施
提要
上篇 公正
第一章 立足公民诉权的有效保护
一、意义和问题
二、要素与结构
三、有效保护
提要
第二章 力求诉讼目的均衡
一、意义和问题
二、观点和立场
三、内容与方法
提要
第三章 扩大受案范围
一、意义和问题
二、宪法层面的标准
三、行政法层面的标准
四、诉讼法层面的标准
提要
第四章 放宽原告资格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利害关系理论
四、结论和对策
提要
第五章 拓宽第三人的范围
一、意义和问题
二、放宽限制
三、细化分类
提要
中篇 高效
第六章 优化职能配置
一、意义和问题
二、完善结构
三、恪守界限
四、适度能动
提要
第七章 完备诉讼类型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增补客观诉讼类型
提要
第八章 协调诉讼关系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协调方案
提要
第九章 平衡举证负担
一、意义和问题
二、法官裁量主导
三、适当加重原告的举证负担
四、灵活调整证明标准的刻度
五、慎用推定和认知
六、必要时补充调查
提要
下篇 权威
第十章 着眼行政诉讼本质
一、意义和问题
二、观点评价
三、哲理分析
四、法理分析
五、本质属性
提要
第十一章 开展公共政策协商
一、意义和问题
二、政策分析
三、协商共识
提要
第十二章 完善争议和解制度
一、意义和问题
二、历史分析
三、比较借鉴
四、制度建构
提要
第十三章 促成公私合作
一、意义和问题
二、程序合作主义
三、当事人的程序协力义务
四、法官的程序引导职能
五、圆桌型的法庭格局设计
提要
第十四章 加强检察监督
一、意义和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三、完善行政抗诉程序
四、开创行政公诉程序
提要
基本文献
后记
二、转型方式
三、关键措施
四、保障措施
提要
上篇 公正
第一章 立足公民诉权的有效保护
一、意义和问题
二、要素与结构
三、有效保护
提要
第二章 力求诉讼目的均衡
一、意义和问题
二、观点和立场
三、内容与方法
提要
第三章 扩大受案范围
一、意义和问题
二、宪法层面的标准
三、行政法层面的标准
四、诉讼法层面的标准
提要
第四章 放宽原告资格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利害关系理论
四、结论和对策
提要
第五章 拓宽第三人的范围
一、意义和问题
二、放宽限制
三、细化分类
提要
中篇 高效
第六章 优化职能配置
一、意义和问题
二、完善结构
三、恪守界限
四、适度能动
提要
第七章 完备诉讼类型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增补客观诉讼类型
提要
第八章 协调诉讼关系
一、意义和问题
二、比较分析
三、协调方案
提要
第九章 平衡举证负担
一、意义和问题
二、法官裁量主导
三、适当加重原告的举证负担
四、灵活调整证明标准的刻度
五、慎用推定和认知
六、必要时补充调查
提要
下篇 权威
第十章 着眼行政诉讼本质
一、意义和问题
二、观点评价
三、哲理分析
四、法理分析
五、本质属性
提要
第十一章 开展公共政策协商
一、意义和问题
二、政策分析
三、协商共识
提要
第十二章 完善争议和解制度
一、意义和问题
二、历史分析
三、比较借鉴
四、制度建构
提要
第十三章 促成公私合作
一、意义和问题
二、程序合作主义
三、当事人的程序协力义务
四、法官的程序引导职能
五、圆桌型的法庭格局设计
提要
第十四章 加强检察监督
一、意义和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三、完善行政抗诉程序
四、开创行政公诉程序
提要
基本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