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写作
-
异议的魅力周泽雄 著随笔和杂感类图书一直是市场的常见卖点,曾出现过许多深受读者好评的图书。书名《异议的魅力》直接体现了争议性这一内涵,有争议就有 卖点。《异议的魅力》作者周泽雄以新颖独特的视角阐幽发微,内容涉及财政、政治、文化、教育、慈善、学术、环保、娱乐等社会中多方面的话 题,引人深思。
-
行进在司法路上周溯著《行进在司法路上》属于《大法官智库》丛书,旨在增强法院审判管理、提高司法能动性、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呈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人民法院今后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人民法院加强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和沟通,坚持司法公开,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
社区法治文化读本于德魁 等著本书作为《中国法治文化读本系列》之一,是一本专为社区居民撰写的法治文化读本。书中没有抽象地说教,而是采取“以案说法”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那些发生在社区居民中的大部分由作者亲身参与处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精心地挑选出来,按照所涉及到的宪法、法律、法规进行归类,这种体例的编排,通俗化的描写,比较适合居民的阅读习惯,既好读,也好懂。案情是什么,法院怎么判的,判决的依据有哪些,案件说明了什么,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通过典型案例,折射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律师点评,揭示繁杂事件的的法理玄机。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案例,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法治生活故事,这其中的五味杂陈,给我们很多思想的启迪,有警示,可借鉴。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广大居民应该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让法治成为我们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
-
法域杂谈徐家力 著《隆安律师实务与学术丛书:法域杂谈》涉及范围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知识产权到刑事,是作者多年来对有关中国法治社会和相关问题的总结。这些文字是基于法律人的理性思考而产生的,是点滴而成的,但它们又是散而有所统领的,即指向法治,指向法律和法学本身。《隆安律师实务与学术丛书:法域杂谈》适合律师、法律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
新编常用合同范本全书王怀禄 编《商务全书系列·新编常用合同范本全书:合同释义﹑标准文本﹑典型案例﹑陷阱防范﹑应用提示﹑法律政策(增订3版)》以二十多类权威合同范本为主体,辅以相关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以及具有针对性的陷阱防范和特别提醒,内容全面,使用方便,是企业和个人必备的合同工具书。一书在手,拥有权威合同范本,掌握关键法律知识,提升签约经验和技巧,增强对合同陷阱和法律纠纷的预见性。签订合同更安全、更高效,节省时间和精力,权利更有保障。
-
法律人生徐爱国 著《法律人生:法史随想》是作者的随笔集。分六个专题,共28篇文章而成。文章以中外法律史宏观视角解析法律历史对今天法制的启示。融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诸具体制度于笔端,通过古今对比、中外阐发,辨明法律历史的镜鉴作用及不可忽视的路径选择。随笔贴切中国法制现实,思想挖掘有独到之处,文笔十分畅达,可读性强。
-
监狱文书制作原理与实务吴丙林,裴玉良 编我们致力于房地产财税咨询培训几年来,切实体会到了财务同仁面临的困境。在课堂现场及课后答疑时,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房地产财务人员及税收征管一线的税务干部提出的海量提问与咨询。我们从中优中选优,精心挑选出500条疑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汇编成册,吴丙林和裴玉良主编的《监狱文书制作原理与实务》以房地产企业开发流程为主线,分为开发前期、拆迁安置、工程建设、预售环节、销售环节、清算环节、自持物业七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又按照税种分别讲解。
-
北大法律评论《北在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编《北大法律评论(第13卷·第2辑)》是由北大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刊物。《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选稿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 《北大法律评论(第13卷·第2辑)》主题是重新出发的宪法学,主要是探究美国原初的宪法理论中的概念,如言论自由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认识;对美国总统制产生时期联邦党人们对共和君主制的讨论;以及反歧视领域对于平等的理解。这些文章探究源头,梳理某个概念的发展流变,帮助我们理解在具体场景下的某个宪法概念,从而可以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制度。
-
谁来守护公正(美)布莱恩·拉姆Brian Lamb,苏珊·斯温Susan Swain,马克·法卡斯Mark Farkas 著,何帆 译美国总统位高权重,仍须定期更替,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却终身任职,深居简出,在被称为“大理石神殿”的宏伟建筑内审理案件,发布判决,守护着宪法与公正。一个拥有三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这九人守护?在这条司法“流水线”上,作为最终产品的“公正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美国人民又凭什么信任他们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带着上述疑问,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采访了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离任大法官。所有大法官出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这在美国历史上尚是首次。这些珍贵的访谈记录,都收录在这本书内。 书中,大法官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美国最有权力,也最为神秘的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他们畅谈自己的司法理念、奋斗经历,对最高法院的决策内幕也不讳言,大量内容都是首度公开。中国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到:美国最高法院如何看待民意?民意“一边倒”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大法官们的判断?他们如何处理与国会、白宫的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庭辩风格,对律师有何建议?内部会议由谁说了算?判决书由谁起草?他们用不用Google检索资料,上不上Twitter发言,会不会在iPad或Kindle上阅读案卷?为丰富大家的理解,书后还附上了对最高法院现任书记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师、出庭律师、资深记者和历史学家的访谈,从不同视角,向读者全面展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渊源、职能定位和传统文化,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法治与公正的守护神”。
-
辩方证人(美)罗芙托斯,(美)柯茜,浩平 译伊丽莎白·罗芙托斯编著的《辩方证人(一个心理学家的法庭故事)》取材自罗芙托斯以专家证人身份参与审判的八个真实案例,借由现实生活中的法庭剧阐明心理学,尤其是有关记忆的研究心得。故事内容是根据实际个案的审判笔录、警方报告、新闻报导等书面记录,并且与证人、被告、检方、辩护律师、陪审员等访谈后所写成。刑事审判,往往牵涉到被告的生死、自由或监禁,被告有罪与否的关键则往往系于证人,尤其是目击证人的证词。证人的证词可信吗?这几乎是许多刑事审判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心理学深入研究以前,我们对于证人的认知与记忆程序,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辩方证人(一个心理学家的法庭故事)》中,罗芙托斯充分流露出她悲天悯人的人道理想,在每个案例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她对无辜者的关怀、对司法正义的失望、对沉冤待雪的焦躁、对于真相的怀疑,以及案情峰回路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