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
-
检察论丛孙谦本书为连续出版物《检察论丛》的第24卷,主编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国家二级大检察官、法学博士孙谦教授。《检察论丛(第24卷)》收录了《持之以恒抓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检察工作新局面》《以智慧检察引导法律监督的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等作品。
-
江苏法治蓝皮书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蔡道通,龚廷泰《江苏法治蓝皮书:江苏法治发展报告No.7(2018-2019 2019版)》集中介绍和评析了2017~2018年江苏在民主科学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廉洁司法、区域治理等法治领域的进展情况。本年度报告共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法治调查报告、基层法治报告和附录六个部分。总报告以进一步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时代背景,分析了江苏在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公共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仍面临的问题。分报告关注了2017~2018年江苏省人大、法治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进展。专题报告侧重反映法治江苏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的进展情况和创新实践,内容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社互动、基层社会综治、社区治理、国家公祭保障立法等地方实践。法治调查报告关注了基层法院员额法官队伍可持续发展、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等现实问题。基层法治报告通过个案和典型创新实例关注了江苏乡村治理和振兴中的法治保障模式创新实践。最后,附录部分概览式地列举了2017~2018年江苏省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公安侦查、司法审判和检查工作,荣誉表彰、消费者维权、律师工作、安全生产,社会综治、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人民调解,重要会议、干部任免、反腐倡廉、调研检查等领域的重要事件。
-
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报告中国行为法学会企业治理研究分会 著本报告分为总报告、上篇、下篇三部分。总报告对2018年至2019年我国企业信用建设情况进行了宏观性的考察和分析;上篇以“企业信用制度、监管与共治”为主题,对我国企业信用制度与监管体系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地方信用建设、行业协会信用建设以及信用中介服务进行了分析;下篇以“企业运行与信用建设”为主题,分别对企业债务履行与信用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信用建设、行业信用建设分析、上市公司信用建设进行了相应总结、提炼与归纳。报告以多元视角分析了2018年至2019年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突出成就与尚存问题,并对我国未来企业信用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
永州市司法行政志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云南法治建设70年吴莹,宋磊,蒋坤洋 编法治思想肇始于古希腊,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依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亚里士多德法治模式提出以后,制度框架设定和法律运行逃脱不了这个公式的窠臼。从形式上来看,这个公式至少蕴含了法治的几个基本要素:法律的制定、法律在现实的存在、公民的遵循。再进一步去探究和思考,实现法治更需要其他要素的存在——政府、法律意识、法律的良性运行等;在这样的逻辑设定下,法律的破坏和法律维护的秩序的破坏等也必然在法治的更深一层讨论之列。但就中国而言,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市民社会公民的法治信仰与法律意识的增强是基本的要义。法律制度的确立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实现法治的首要条件是法律制度的确立,这源于法治的本质,它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释:首先,法律制度的展现形式。成文法是现代社会法治制度规范的表现,但是不能忽略习惯法和判例法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成文法卷帙浩繁,以部门为单位体现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具象;习惯法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内部,刑事方面的习惯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表现为对成文刑事法律制度的调试和适应;判例法对中国法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法官的惯性思维和对民众的内在心理预期的引导。第二,法律制度的出现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影响着法律的良性程度,从形式上来看,它遵循立法法的基本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规范法制的要素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制定主体、逻辑严密程度、法律适应性、对调整对象的涵盖范围等都必须得到注意。第三,法律的良性及其程度评判。良法的判断依据很难界定,起码其有自己内在的或外在的标准,而法律本身是对社会秩序的调整和对社会资源的分配,这就需要出台的法律在稳定性、科学性、规范性、程序化等方面能够得到实践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及内在之间尽可能避免冲突和造成矛盾。没有生命力的法律形同虚设,这需要公民对法治产生信仰和在此过程中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个话题也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展开:首先,公民为什么要对法治产生信仰。现代法治的精神内核表现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等的完美结合,这就需要界定两个问题,其一是公民在国家汇总的地位,其二是法治对公民的切实影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从源头上回答了首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尚未完全完成,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并未实现普遍化,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二者的协调发展实现互动。第二,法律意识意味着什么。从形式上看,法律意识具有不可捕捉性和无法量化的特征,但是法律意识的效果却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行为后果予以展现和评判。从效果的角度看,表现为公民对法律的相信、敬仰和依赖程度。第三,法律意识的层次性问题。对于单个公民而言,法律意识的养成与增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存在反复性,诸如在公民权益得不到法律维护或者公民对法律失去信心时;对于群体的公民而言,法律意识由于教育、财产、地理、信息等因素的制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
现代环境警察制度研究邢捷 著,王树义,王旭光 编现代环境警察制度研究,从探察和论证现代警察机关环境保护功能开始,结合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之大势,提出警察执法生态化是我国警务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是伴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时代变革。现代警察机关及警察权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区别于其他主体及公权力的特殊角色。构建现代环境警察制度,凭借警察权的强制性功能,有效遏制环境违法犯罪,从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秩序,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法治发展报告郑泰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法治发展报告(2018-2019)》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片区2018-2019年法洽建设的主要成绩,从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司法改革和社会法治建设等多个维度总结了成都片区法治建设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改进空间,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五批指导性案例适用指引.行政检察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厅 编该书收录的是很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第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行政检察典型案例,以及对很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五批指导性案例的解读,此外还附有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政治导向正确。
-
中国国家监察体制的历史与变革薛小建 著本书研究分析了中国国家监察体制70年的历史与变革,从序曲的华北人民监察院到肇始、发展、重建,最后至转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中间经历的沧桑变化,都在这本故事中。
-
司法文明之光姜启波,蔡金芳 编《司法文明之光(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显著优势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全书共分为十论,分别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概略、政治性、人民性、正义性、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透明性、回应性和适应性。旨在通过客观、全面、真实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化认识,促成共识,从而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之路,更好服务于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