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
作者: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04-01
ISBN:9787510058004
定价:¥4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3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构架起“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考点聚焦”、“考点梳理”、“考题再现”、“强化训练”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针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的专用复习教材。既有清晰健全的知识结构,又有深入具体的考点透析,还有精彩的习题讲解,使考生学练结合。真正地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作者简介
暂缺《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涵义
一 教育一词的由来
二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 教育者
二 受教育者
三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 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 教育的起源
二 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二 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 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四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三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功能
一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一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二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三 学校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 什么是人的发展
二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三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第五节 教育制度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含义
二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三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一 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
二 学制的横向发展趋势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 旧中国的学制
二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三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
一 义务教育的概念
二 义务教育的特点
三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 教育目的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四 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 宗教本位论
二 社会本位论
三 个人本位论
四 “教育无目的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二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二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三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 素质教育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 德育
二 智育
三 体育
四 美育
五 劳动技术教育
六 五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 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二 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二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三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调查法
三 历史法
四 实验法
五 行动研究法
强化训练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的类型
一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课程理论流派
一 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 活动中心课程论
三 社会中心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程目标
一 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 课程目标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一 课程计划
二 课程标准
三 教材
三、课程评价
一 课程评价的涵义
二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四、课程开发
一 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三 课程开发的模式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 基本理念
二 核心理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二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 课程结构
二 课程内容
三 课程实施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强化训练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的内涵
一 教学的定义
二 教学的特点
三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
一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 激发学习动机
二 领会知识
三 巩固知识
四 运用知识
五 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备课
一 备课的含义
二 备课的要求
二、上课
一 课的类型与结构
二 上课的具体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一 课外作业的意义
二 课外作业的形式
三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
一 课外辅导的定义
二 课外辅导的内容
三 课外辅导的要求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一 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二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三 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第四节 教学原则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 直观性原则
二 启发性原则
三 巩固性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五 因材施教原则
六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七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 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谈话法
三 讨论法
四 演示法
五 参观法
六 练习法
七 自学指导法
八 实验法
九 实习法
十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十一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二 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 个别教学制
二 班级授课制
三 分组教学
四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五 特朗普制
第七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一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二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三 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四 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强化训练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认知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感觉
一 感觉的概念
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 感觉的特性
二、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二 知觉的种类
三 知觉的特性
三、注意
一 注意的概念
二 注意的分类
三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四、记忆
一 记忆的概念
二 记忆的分类
三 记忆的过程
四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思维
一 思维的概念
二 思维的特征
三 思维的种类
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二节 学习动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一 学习需要
二 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 激发功能
二 指向功能
三 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 需要层次理论
三 成就动机理论
四 成败归因理论
五 自我效能感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三节 学习迁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 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三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四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五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 形式训练说
二 共同要素说
三 概括化理论
四 关系转换理论
五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二 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三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四节 学习策略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一 主动性
二 有效性
三 过程性
四 程序性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 认知策略
二 元认知策略
三 资源管理策略
第五节 学习理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二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三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四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二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强化训练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 感觉的发展
二 知觉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二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情绪的概述
一 情绪的概念
二 情绪的分类
二、情绪理论
一 詹姆士-兰格理论
二 坎农-巴德学说
三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四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五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六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 忧郁
二 恐惧
三 孤独
四 愤怒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 情绪的自主性
二 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三 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四 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二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三 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格
一 人格的概念
二 人格的特征
三 人格的结构
四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 性意识的出现
二 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强化训练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二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心理辅导概述
一 心理辅导的含义
二 心理辅导的目标
三 心理辅导的途径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一 学习辅导
二 人格辅导
三 生活辅导
四 生涯辅导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 强化法
二 系统脱敏法
三 认知疗法
四 来访者中心疗法
五 理性-情绪疗法
强化训练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品德的概述
一 品德的概念
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三 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 外部条件
二 内部条件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 有效的说服
二 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 利用群体约定
四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 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 基本观点
二 教育价值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 基本观点
二 教育价值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德育的涵义
二、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 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二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 生命教育
二 生活教育
三 生存教育
四 安全教育
五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 概念
二 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一 导向性原则
二 疏导原则
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 因材施教原则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中学德育的途径
二 中学德育方法
强化训练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班级的概念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二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三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一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 课堂结构
二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三 课堂管理的原则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二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三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 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二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一 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 课外活动的特点
三 课外活动的意义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 选题
二 制定活动计划
三 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四节 班主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一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二 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三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四 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一 家访
二 班级家长会
三 家长学校
四 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五 班级网络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一 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二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节 教师心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 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 教师角色的构成
三 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四 教师角色意识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 教师的认知特征
二 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 教师的行为特征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二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 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涵义
一 教育一词的由来
二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 教育者
二 受教育者
三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 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 教育的起源
二 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二 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 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四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三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功能
一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一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二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三 学校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 什么是人的发展
二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三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第五节 教育制度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含义
二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三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一 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
二 学制的横向发展趋势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 旧中国的学制
二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三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
一 义务教育的概念
二 义务教育的特点
三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 教育目的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四 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 宗教本位论
二 社会本位论
三 个人本位论
四 “教育无目的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二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二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三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 素质教育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 德育
二 智育
三 体育
四 美育
五 劳动技术教育
六 五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 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二 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二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三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调查法
三 历史法
四 实验法
五 行动研究法
强化训练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的类型
一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课程理论流派
一 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 活动中心课程论
三 社会中心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程目标
一 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 课程目标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一 课程计划
二 课程标准
三 教材
三、课程评价
一 课程评价的涵义
二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四、课程开发
一 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三 课程开发的模式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 基本理念
二 核心理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二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 课程结构
二 课程内容
三 课程实施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强化训练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的内涵
一 教学的定义
二 教学的特点
三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
一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 激发学习动机
二 领会知识
三 巩固知识
四 运用知识
五 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备课
一 备课的含义
二 备课的要求
二、上课
一 课的类型与结构
二 上课的具体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一 课外作业的意义
二 课外作业的形式
三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
一 课外辅导的定义
二 课外辅导的内容
三 课外辅导的要求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一 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二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三 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第四节 教学原则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 直观性原则
二 启发性原则
三 巩固性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五 因材施教原则
六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七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 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谈话法
三 讨论法
四 演示法
五 参观法
六 练习法
七 自学指导法
八 实验法
九 实习法
十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十一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二 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 个别教学制
二 班级授课制
三 分组教学
四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五 特朗普制
第七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一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二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三 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四 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强化训练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认知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感觉
一 感觉的概念
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 感觉的特性
二、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二 知觉的种类
三 知觉的特性
三、注意
一 注意的概念
二 注意的分类
三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四、记忆
一 记忆的概念
二 记忆的分类
三 记忆的过程
四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思维
一 思维的概念
二 思维的特征
三 思维的种类
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二节 学习动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一 学习需要
二 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 激发功能
二 指向功能
三 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 需要层次理论
三 成就动机理论
四 成败归因理论
五 自我效能感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三节 学习迁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 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三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四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五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 形式训练说
二 共同要素说
三 概括化理论
四 关系转换理论
五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二 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三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四节 学习策略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一 主动性
二 有效性
三 过程性
四 程序性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 认知策略
二 元认知策略
三 资源管理策略
第五节 学习理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二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三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四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二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强化训练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 感觉的发展
二 知觉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二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情绪的概述
一 情绪的概念
二 情绪的分类
二、情绪理论
一 詹姆士-兰格理论
二 坎农-巴德学说
三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四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五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六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 忧郁
二 恐惧
三 孤独
四 愤怒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 情绪的自主性
二 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三 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四 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二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三 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格
一 人格的概念
二 人格的特征
三 人格的结构
四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 性意识的出现
二 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强化训练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二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心理辅导概述
一 心理辅导的含义
二 心理辅导的目标
三 心理辅导的途径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一 学习辅导
二 人格辅导
三 生活辅导
四 生涯辅导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 强化法
二 系统脱敏法
三 认知疗法
四 来访者中心疗法
五 理性-情绪疗法
强化训练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品德的概述
一 品德的概念
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三 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 外部条件
二 内部条件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 有效的说服
二 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 利用群体约定
四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 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 基本观点
二 教育价值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 基本观点
二 教育价值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德育的涵义
二、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 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二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 生命教育
二 生活教育
三 生存教育
四 安全教育
五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 概念
二 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一 导向性原则
二 疏导原则
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 因材施教原则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中学德育的途径
二 中学德育方法
强化训练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班级的概念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二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三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一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 课堂结构
二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三 课堂管理的原则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二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三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 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二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一 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 课外活动的特点
三 课外活动的意义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 选题
二 制定活动计划
三 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四节 班主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一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二 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三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四 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一 家访
二 班级家长会
三 家长学校
四 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五 班级网络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一 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二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节 教师心理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 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 教师角色的构成
三 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四 教师角色意识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 教师的认知特征
二 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 教师的行为特征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二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 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