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学术委员会 著本书是相关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必备工具书。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法律结构解析董建福 著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是建设工程领域司法实务中的重难点问题。本书作者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建设工程领域中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并以2017年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为基准,较为全面地结合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书注重以实践中通用的合同示范文本为核心思路展开阐述,对于建设工程领域的相关从业者而言,是一本能带你学会订立合同、厘清法律难点、解决实务问题的专业“参考书”。
-
全球史语境下文化遗产的预防性法律保护马雁,陈佳 著本书以全球史理论体系切入,结合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机制,挖掘梳理其中的法律因素,将法律制度的预防性功能化用于文化遗产的体系保护,突出重点领域,例如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线路、村落文化遗产、建筑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文博会展中的文化遗产预防性法律机制等,关注燕赵大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提炼预防性保护中的风险治理法律机制、文物保护中的行刑衔接分析、惠益分享法律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应对机制等,目的是构建以文化遗产和文旅结合为切入点的文明对话机制及实施模式,推进新文明观指导下的文化遗产的预防性法律保护体系建设。
-
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编写组 编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次修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阐述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分设绪论和著作权与相关权利、专利权与其他技术成果权、商标权与其他商业标记权、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供五编。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中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方法为线索和依据,来选取和分配各章知识面、知识点,教材还关注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些新的著作权的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探讨。
-
民事执行权与审判权分离改革路径研究谭秋桂,李哲,曹凤国 著本书分析了我国审执分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域外民事执行权配置的基本经验、我国现行执行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执行权在法院内分的优势及其路径设计、执行内分改革配套机制等问题,认为我国审执分离体制改革的最佳路径为法院内分模式。执行内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完整地将民事执行权配置给法院的基础上,在法院执行机构内部设立三个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民事执行权的执行命令权能、执行实施权能和执行裁判权能,由执行法官和执行官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员分别行使上述权能。《执行权法院内分改革路径研究》分别从内分路径的基本构架、执行主体改革、程序衔接改革、管理和保障改革四个方面说明了上述思路的落实方式。同时,《执行权法院内分改革路径研究》论证了执行内分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从建立执行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完善协助执行体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财产监管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和实践建议。
-
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研究于钧泓 著大气污染是人类工业时代开启以来蔓延最广也影响最深的污染之一,至今仍是各界共同努力研究与攻克的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决定了大气污染的治理仅仅依靠行政区划的政府独立治理已难以有实际的突破和进展。在此认识下,本书立足于法学领域,将大气污染与环境法治理论相结合,探讨法律机制下区域型大气污染防治之道。本书主张构建的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目的是希望通过机制、制度的建立以规则和程序的方式协调区域内法律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之内构建一个权力快速运行通道,使区域内各法律主体在完成地方大气污染治理事务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性事务进行衔接,从而提升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效率。 本书分为六个具体部分,可归纳为四方面主要的内容:第一为总论部分,即对本书所设计和主张构建的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框架逻辑等问题进行阐释,虽然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是一个为了满足新时代下大气环境法治需求的新型治理规则的集合,但此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顺应环境科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与社会、法律、管理等理论逻辑相契合;第二至第四部分为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内部的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次,即:立法协调机制、执法协调机制、司法协作机制,这三个机制构成了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的基础框架。这三个机制分别从定义、功能与价值、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在立足国际视野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土化的规则设计,并依我国的制度特色进行系统化设置。
-
合同与生活郭艺蓓 著全书以民法典合同编为框架,以合同基本法律问题为抓手,通过研讨大量经典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合同的基本原理,学会从民法的角度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为有尊严的生活打好法治素养基础。全书以读者的生活为视角,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阐释合同的基本原理,以民法方法论为难点,生动阐释合同法律规范,帮助读者应用所学民法知识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培养预防纠纷发生的能力。全书以预防和解决合同纠纷为重点,帮助读者培养运用合同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合同纠纷问题的能力。
-
民法学习方法九讲程啸 著本书是一本系统向法科学生介绍讲解民法学学习方法的著作,全书以学习民法的重要意义、民法的体系、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学习民法的必要准备等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民法学习与文献综述、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民法的学习方法、民法论文的撰写方法等问题,对于重要的民法学人、民法名著、民法文献等亦有所介绍。
-
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郭雯 著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量爆炸式增长。如何助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广大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从业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本书以专利解读为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人工智能在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医疗、交通、教育、金融等应用领域的技术发展概况和专利布局情况,并聚焦各应用领域下专利布局中的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以展现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全景图。
-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评估指标及路径研究窦衍瑞,苗金玉 著法治是社会治理最重要的依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具体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估机制。著作主要分为六部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概述、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评估指标体系、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著作选题的实践价值有四个方面。首先,开拓法治社会建设研究的新场域,塑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选题选取基层社会这一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有效性进行深度的调研与评估,从而构建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评估的理论框架。其次,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现实的评估基础。对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和评估,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实状况,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实证材料。再次,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有效性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调查,提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一体系衡量基层社会实力法治化水平,进而推进基层法治化的进程。最后,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提供路径导航,从而为实现基层良法善治提供理论指导。著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指标体系的设计。作者成立了由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课题组对基层社会法治状况的调研,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共设定三个一级指标,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有效性最核心的指标,分别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化建设程度、基层政府的法治化建设程度、基层社会的法治化治理程度;三个一级指标体系项下各设定若干二级指标体系,这些二级指标体系涵盖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相关制度,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评价的浅层指标,代表了基层治理主体对法治的认知和实践应用水平;每个二级指标体系项下各设定两到三个主要观测点,对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