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软件工程(第4版)
作者:张海藩 吕云翔 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01
ISBN:9787115326539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软件工程(第4版)》是软件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全书由5篇(16章)构成,第1篇(第1、2章)讲述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第2篇讲述传统方法学(第3~5章),包括结构化分析、设计与实现;第3篇讲述面向对象方法学(第6~10章),包括面向对象的概念、模型、分析、设计、实现,同时介绍了统一建模语言UML;第4篇讲述软件项目管理(第11~14章),包括软件项目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软件维护与软件文档;第5篇讲述软件工程的高级课题(第15、16章),包括形式化方法和软件重用。《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软件工程(第4版)》内容新颖、实例丰富,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供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以及软件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软件工程(第4版)》作者简介
目录
目 录
第1篇 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
第1章 软件工程概述 1
1.1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的起源 1
1.1.1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 1
1.1.2 软件危机介绍 2
1.1.3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2
1.1.4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4
1.2 软件工程 5
1.2.1 什么是软件工程 5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5
1.3 软件工程包含的领域 7
小结 9
习题 9
第2章 软件过程 11
2.1 软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务 11
2.2 瀑布模型 14
2.3 快速原型模型 16
2.4 增量模型 17
2.5 螺旋模型 18
2.6 喷泉模型 19
2.7 Rational统一过程 20
2.7.1 最佳实践 21
2.7.2 RUP的十大要素 22
2.7.3 RUP生命周期 24
2.8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26
2.8.1 敏捷过程概述 26
2.8.2 极限编程 27
2.9 能力成熟度模型 29
2.9.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 29
2.9.2 能力成熟度等级 30
2.9.3 关键过程域 31
2.9.4 应用CMM 32
小结 32
习题 33
第2篇 传统方法学
第3章 结构化分析 35
3.1 概述 35
3.2 与用户沟通的方法 36
3.2.1 访谈 36
3.2.2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 37
3.2.3 软件原型 38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39
3.3.1 分析建模 39
3.3.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39
3.4 实体—关系图 41
3.5 数据流图 42
3.5.1 数据流图符号 43
3.5.2 例子 44
3.5.3 命名 46
3.6 状态转换图 47
3.6.1 状态 47
3.6.2 事件 47
3.6.3 符号 48
3.6.4 例子 48
3.7 数据字典 49
3.8 结构化分析实例 51
3.8.1 问题陈述 51
3.8.2 问题定义 51
3.8.3 可行性研究 52
3.8.4 需求分析 57
小结 62
习题 63
第4章 结构化设计 67
4.1 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分析的关系 67
4.2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68
4.2.1 模块化 68
4.2.2 抽象 70
4.2.3 逐步求精 70
4.2.4 信息隐藏 71
4.3 模块独立 72
4.3.1 耦合 72
4.3.2 内聚 73
4.4 启发规则 74
4.5 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76
4.5.1 层次图和HIPO图 76
4.5.2 结构图 78
4.6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79
4.6.1 概念 79
4.6.2 变换分析 80
4.6.3 事务分析 85
4.6.4 设计优化 86
4.7 人—机界面设计 87
4.7.1 人—机界面设计问题 87
4.7.2 人—机界面设计过程 88
4.7.3 界面设计指南 89
4.8 过程设计 91
4.9 过程设计的工具 92
4.9.1 程序流程图 93
4.9.2 盒图(N-S图) 93
4.9.3 PAD图 94
4.9.4 判定表 95
4.9.5 判定树 96
4.9.6 过程设计语言 97
4.10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97
4.10.1 Jackson图 98
4.10.2 改进的Jackson图 99
4.10.3 Jackson方法 99
小结 103
习题 104
第5章 结构化实现 106
5.1 编码 107
5.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107
5.1.2 编码风格 108
5.2 软件测试基础 110
5.2.1 测试目标 110
5.2.2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10
5.2.3 测试准则 111
5.2.4 流图 111
5.3 逻辑覆盖 112
5.4 控制结构测试 115
5.4.1 基本路径测试 115
5.4.2 条件测试 117
5.4.3 数据流测试 119
5.4.4 循环测试 120
5.5 黑盒测试技术 121
5.5.1 等价划分 121
5.5.2 边界值分析 123
5.5.3 错误推测 124
5.6 测试策略 124
5.6.1 测试步骤 125
5.6.2 单元测试 125
5.6.3 集成测试 127
5.6.4 确认测试 130
5.7 调试 131
5.7.1 调试过程 131
5.7.2 调试途径 132
5.8 软件可靠性 133
5.8.1 基本概念 134
5.8.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 134
小结 136
习题 137
第3篇 面向对象方法学
第6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导论 140
6.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例 140
6.1.1 用对象分解取代功能分解 140
6.1.2 设计类等级 142
6.1.3 定义属性和服务 143
6.2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144
6.2.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 144
6.2.2 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146
6.3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主要优点 146
6.4 面向对象的概念 149
6.4.1 对象 150
6.4.2 其他概念 152
6.5 面向对象建模 155
6.6 对象模型 156
6.6.1 表示类的符号 156
6.6.2 表示关系的符号 158
6.7 动态模型 162
6.8 功能模型 163
6.9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163
小结 164
习题 164
第7章 面向对象分析 166
7.1 分析过程 166
7.1.1 概述 166
7.1.2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 167
7.2 需求陈述 168
7.2.1 书写要点 168
7.2.2 例子 168
7.3 建立对象模型 169
7.3.1 确定类与对象 170
7.3.2 确定关联 171
7.3.3 划分主题 174
7.3.4 确定属性 174
7.3.5 识别继承关系 176
7.3.6 反复修改 177
7.4 建立动态模型 179
7.4.1 编写脚本 179
7.4.2 设想用户界面 180
7.4.3 画事件跟踪图 181
7.4.4 画状态图 182
7.4.5 审查动态模型 184
7.5 建立功能模型 184
7.6 定义服务 186
7.7 面向对象分析实例 186
7.7.1 需求陈述 187
7.7.2 建立对象模型 187
7.7.3 建立动态模型 188
7.7.4 建立功能模型 190
7.7.5 进一步完善 190
小结 191
习题 192
第8章 面向对象设计 194
8.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194
8.2 启发规则 196
8.3 系统分解 197
8.3.1 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 198
8.3.2 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 199
8.3.3 设计系统的拓扑结构 199
8.4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199
8.5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201
8.5.1 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准则 201
8.5.2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的策略 202
8.6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03
8.6.1 分析并发性 203
8.6.2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04
8.7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05
8.7.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205
8.7.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06
8.7.3 例子 207
8.8 设计类中的服务 208
8.8.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 208
8.8.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 208
8.9 设计关联 209
8.10 设计优化 210
8.10.1 确定优先级 210
8.10.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 211
8.10.3 调整继承关系 212
8.11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实例 213
8.11.1 面向对象分析 214
8.11.2 面向对象设计 215
小结 220
习题 220
第9章 面向对象实现 222
9.1 程序设计语言 222
9.1.1 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 222
9.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 223
9.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 226
9.2 程序设计风格 226
9.2.1 提高可重用性 227
9.2.2 提高可扩充性 228
9.2.3 提高健壮性 229
9.3 测试策略 229
9.3.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 230
9.3.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 230
9.3.3 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 230
9.4 设计测试用例 230
9.4.1 测试类的方法 231
9.4.2 集成测试方法 232
小结 234
习题 234
第10章 统一建模语言 236
10.1 概述 236
10.1.1 UML的产生和发展 236
10.1.2 UML的系统结构 237
10.1.3 UML的图 238
10.1.4 UML的应用领域 239
10.2 静态建模机制 240
10.2.1 用例 240
10.2.2 类图和对象图 244
10.3 动态建模机制 245
10.3.1 消息 245
10.3.2 状态图 246
10.3.3 顺序图 247
10.3.4 协作图 248
10.3.5 活动图 249
10.4 描述物理架构的机制 249
10.4.1 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 250
10.4.2 构件图 250
10.4.3 部署图 250
10.5 使用和扩展UML 252
10.5.1 使用UML的准则 252
10.5.2 扩展UML的机制 253
小结 253
习题 254
第4篇 软件项目管理
第11章 计划 257
11.1 度量软件规模 257
11.1.1 代码行技术 257
11.1.2 功能点技术 258
11.2 工作量估算 260
11.2.1 静态单变量模型 260
11.2.2 动态多变量模型 260
11.2.3 COCOMO2模型 261
11.3 进度计划 263
11.3.1 基本原则 264
11.3.2 估算软件开发时间 264
11.3.3 Gantt图 265
11.3.4 工程网络 266
11.3.5 估算进度 267
11.3.6 关键路径 269
11.3.7 机动时间 269
小结 270
习题 271
第12章 组织 273
12.1 民主制程序员组 273
12.2 主程序员组 274
12.3 现代程序员组 276
12.4 软件项目组 277
12.4.1 3种组织方式 277
12.4.2 4种组织范型 279
小结 279
习题 279
第13章 控制 281
13.1 风险管理 281
13.1.1 软件风险分类 281
13.1.2 风险识别 282
13.1.3 风险预测 286
13.1.4 处理风险的策略 287
13.2 质量保证 289
13.2.1 软件质量 289
13.2.2 软件质量保证措施 290
13.3 配置管理 292
13.3.1 软件配置 292
13.3.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294
小结 299
习题 299
第14章 软件维护与软件文档 301
14.1 软件维护 301
14.1.1 软件维护的过程 301
14.1.2 软件维护的分类 303
14.1.3 软件的可维护性 303
14.1.4 软件维护的副作用 304
14.2 软件文档 305
小结 307
习题 307
第5篇 高级课题
第15章 形式化方法 309
15.1 概述 309
15.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 309
15.1.2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数学 310
15.1.3 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 310
15.2 有穷状态机 311
15.2.1 基本概念 311
15.2.2 电梯问题 312
15.2.3 评论 314
15.3 Petri网 315
15.3.1 基本概念 315
15.3.2 应用实例 316
15.4 Z语言 317
15.4.1 简介 318
15.4.2 评论 319
小结 320
习题 320
第16章 软件重用 322
16.1 可重用的软件成分 322
16.2 软件重用过程 323
16.2.1 构件组装模型 323
16.2.2 类构件 324
16.2.3 重用过程模型 325
16.3 领域工程 326
16.3.1 分析过程 326
16.3.2 领域特征 327
16.3.3 结构建模和结构点 328
16.4 开发可重用的构件 328
16.4.1 为了重用的分析与设计 328
16.4.2 基于构件的开发 329
16.5 分类和检索构件 330
16.5.1 描述可重用的构件 330
16.5.2 重用环境 332
16.6 软件重用的效益 333
小结 334
习题 334
参考文献 335
第1篇 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
第1章 软件工程概述 1
1.1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的起源 1
1.1.1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 1
1.1.2 软件危机介绍 2
1.1.3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2
1.1.4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4
1.2 软件工程 5
1.2.1 什么是软件工程 5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5
1.3 软件工程包含的领域 7
小结 9
习题 9
第2章 软件过程 11
2.1 软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务 11
2.2 瀑布模型 14
2.3 快速原型模型 16
2.4 增量模型 17
2.5 螺旋模型 18
2.6 喷泉模型 19
2.7 Rational统一过程 20
2.7.1 最佳实践 21
2.7.2 RUP的十大要素 22
2.7.3 RUP生命周期 24
2.8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26
2.8.1 敏捷过程概述 26
2.8.2 极限编程 27
2.9 能力成熟度模型 29
2.9.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 29
2.9.2 能力成熟度等级 30
2.9.3 关键过程域 31
2.9.4 应用CMM 32
小结 32
习题 33
第2篇 传统方法学
第3章 结构化分析 35
3.1 概述 35
3.2 与用户沟通的方法 36
3.2.1 访谈 36
3.2.2 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 37
3.2.3 软件原型 38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39
3.3.1 分析建模 39
3.3.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39
3.4 实体—关系图 41
3.5 数据流图 42
3.5.1 数据流图符号 43
3.5.2 例子 44
3.5.3 命名 46
3.6 状态转换图 47
3.6.1 状态 47
3.6.2 事件 47
3.6.3 符号 48
3.6.4 例子 48
3.7 数据字典 49
3.8 结构化分析实例 51
3.8.1 问题陈述 51
3.8.2 问题定义 51
3.8.3 可行性研究 52
3.8.4 需求分析 57
小结 62
习题 63
第4章 结构化设计 67
4.1 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分析的关系 67
4.2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68
4.2.1 模块化 68
4.2.2 抽象 70
4.2.3 逐步求精 70
4.2.4 信息隐藏 71
4.3 模块独立 72
4.3.1 耦合 72
4.3.2 内聚 73
4.4 启发规则 74
4.5 表示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76
4.5.1 层次图和HIPO图 76
4.5.2 结构图 78
4.6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79
4.6.1 概念 79
4.6.2 变换分析 80
4.6.3 事务分析 85
4.6.4 设计优化 86
4.7 人—机界面设计 87
4.7.1 人—机界面设计问题 87
4.7.2 人—机界面设计过程 88
4.7.3 界面设计指南 89
4.8 过程设计 91
4.9 过程设计的工具 92
4.9.1 程序流程图 93
4.9.2 盒图(N-S图) 93
4.9.3 PAD图 94
4.9.4 判定表 95
4.9.5 判定树 96
4.9.6 过程设计语言 97
4.10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97
4.10.1 Jackson图 98
4.10.2 改进的Jackson图 99
4.10.3 Jackson方法 99
小结 103
习题 104
第5章 结构化实现 106
5.1 编码 107
5.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107
5.1.2 编码风格 108
5.2 软件测试基础 110
5.2.1 测试目标 110
5.2.2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10
5.2.3 测试准则 111
5.2.4 流图 111
5.3 逻辑覆盖 112
5.4 控制结构测试 115
5.4.1 基本路径测试 115
5.4.2 条件测试 117
5.4.3 数据流测试 119
5.4.4 循环测试 120
5.5 黑盒测试技术 121
5.5.1 等价划分 121
5.5.2 边界值分析 123
5.5.3 错误推测 124
5.6 测试策略 124
5.6.1 测试步骤 125
5.6.2 单元测试 125
5.6.3 集成测试 127
5.6.4 确认测试 130
5.7 调试 131
5.7.1 调试过程 131
5.7.2 调试途径 132
5.8 软件可靠性 133
5.8.1 基本概念 134
5.8.2 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 134
小结 136
习题 137
第3篇 面向对象方法学
第6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导论 140
6.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例 140
6.1.1 用对象分解取代功能分解 140
6.1.2 设计类等级 142
6.1.3 定义属性和服务 143
6.2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144
6.2.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 144
6.2.2 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146
6.3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主要优点 146
6.4 面向对象的概念 149
6.4.1 对象 150
6.4.2 其他概念 152
6.5 面向对象建模 155
6.6 对象模型 156
6.6.1 表示类的符号 156
6.6.2 表示关系的符号 158
6.7 动态模型 162
6.8 功能模型 163
6.9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163
小结 164
习题 164
第7章 面向对象分析 166
7.1 分析过程 166
7.1.1 概述 166
7.1.2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 167
7.2 需求陈述 168
7.2.1 书写要点 168
7.2.2 例子 168
7.3 建立对象模型 169
7.3.1 确定类与对象 170
7.3.2 确定关联 171
7.3.3 划分主题 174
7.3.4 确定属性 174
7.3.5 识别继承关系 176
7.3.6 反复修改 177
7.4 建立动态模型 179
7.4.1 编写脚本 179
7.4.2 设想用户界面 180
7.4.3 画事件跟踪图 181
7.4.4 画状态图 182
7.4.5 审查动态模型 184
7.5 建立功能模型 184
7.6 定义服务 186
7.7 面向对象分析实例 186
7.7.1 需求陈述 187
7.7.2 建立对象模型 187
7.7.3 建立动态模型 188
7.7.4 建立功能模型 190
7.7.5 进一步完善 190
小结 191
习题 192
第8章 面向对象设计 194
8.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194
8.2 启发规则 196
8.3 系统分解 197
8.3.1 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 198
8.3.2 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 199
8.3.3 设计系统的拓扑结构 199
8.4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199
8.5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201
8.5.1 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准则 201
8.5.2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的策略 202
8.6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03
8.6.1 分析并发性 203
8.6.2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204
8.7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05
8.7.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205
8.7.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206
8.7.3 例子 207
8.8 设计类中的服务 208
8.8.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 208
8.8.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 208
8.9 设计关联 209
8.10 设计优化 210
8.10.1 确定优先级 210
8.10.2 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 211
8.10.3 调整继承关系 212
8.11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实例 213
8.11.1 面向对象分析 214
8.11.2 面向对象设计 215
小结 220
习题 220
第9章 面向对象实现 222
9.1 程序设计语言 222
9.1.1 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 222
9.1.2 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 223
9.1.3 选择面向对象语言 226
9.2 程序设计风格 226
9.2.1 提高可重用性 227
9.2.2 提高可扩充性 228
9.2.3 提高健壮性 229
9.3 测试策略 229
9.3.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 230
9.3.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 230
9.3.3 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 230
9.4 设计测试用例 230
9.4.1 测试类的方法 231
9.4.2 集成测试方法 232
小结 234
习题 234
第10章 统一建模语言 236
10.1 概述 236
10.1.1 UML的产生和发展 236
10.1.2 UML的系统结构 237
10.1.3 UML的图 238
10.1.4 UML的应用领域 239
10.2 静态建模机制 240
10.2.1 用例 240
10.2.2 类图和对象图 244
10.3 动态建模机制 245
10.3.1 消息 245
10.3.2 状态图 246
10.3.3 顺序图 247
10.3.4 协作图 248
10.3.5 活动图 249
10.4 描述物理架构的机制 249
10.4.1 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 250
10.4.2 构件图 250
10.4.3 部署图 250
10.5 使用和扩展UML 252
10.5.1 使用UML的准则 252
10.5.2 扩展UML的机制 253
小结 253
习题 254
第4篇 软件项目管理
第11章 计划 257
11.1 度量软件规模 257
11.1.1 代码行技术 257
11.1.2 功能点技术 258
11.2 工作量估算 260
11.2.1 静态单变量模型 260
11.2.2 动态多变量模型 260
11.2.3 COCOMO2模型 261
11.3 进度计划 263
11.3.1 基本原则 264
11.3.2 估算软件开发时间 264
11.3.3 Gantt图 265
11.3.4 工程网络 266
11.3.5 估算进度 267
11.3.6 关键路径 269
11.3.7 机动时间 269
小结 270
习题 271
第12章 组织 273
12.1 民主制程序员组 273
12.2 主程序员组 274
12.3 现代程序员组 276
12.4 软件项目组 277
12.4.1 3种组织方式 277
12.4.2 4种组织范型 279
小结 279
习题 279
第13章 控制 281
13.1 风险管理 281
13.1.1 软件风险分类 281
13.1.2 风险识别 282
13.1.3 风险预测 286
13.1.4 处理风险的策略 287
13.2 质量保证 289
13.2.1 软件质量 289
13.2.2 软件质量保证措施 290
13.3 配置管理 292
13.3.1 软件配置 292
13.3.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294
小结 299
习题 299
第14章 软件维护与软件文档 301
14.1 软件维护 301
14.1.1 软件维护的过程 301
14.1.2 软件维护的分类 303
14.1.3 软件的可维护性 303
14.1.4 软件维护的副作用 304
14.2 软件文档 305
小结 307
习题 307
第5篇 高级课题
第15章 形式化方法 309
15.1 概述 309
15.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 309
15.1.2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数学 310
15.1.3 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 310
15.2 有穷状态机 311
15.2.1 基本概念 311
15.2.2 电梯问题 312
15.2.3 评论 314
15.3 Petri网 315
15.3.1 基本概念 315
15.3.2 应用实例 316
15.4 Z语言 317
15.4.1 简介 318
15.4.2 评论 319
小结 320
习题 320
第16章 软件重用 322
16.1 可重用的软件成分 322
16.2 软件重用过程 323
16.2.1 构件组装模型 323
16.2.2 类构件 324
16.2.3 重用过程模型 325
16.3 领域工程 326
16.3.1 分析过程 326
16.3.2 领域特征 327
16.3.3 结构建模和结构点 328
16.4 开发可重用的构件 328
16.4.1 为了重用的分析与设计 328
16.4.2 基于构件的开发 329
16.5 分类和检索构件 330
16.5.1 描述可重用的构件 330
16.5.2 重用环境 332
16.6 软件重用的效益 333
小结 334
习题 334
参考文献 33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