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晟典律师评论。2005年。第2辑周海荣暂缺简介...
-
公法评论刘茂林主编《公法评论》第三卷,贯彻前两卷一贯之风格,重扎实言论,反对空谈。所收录系列论文围绕中国当前重要的公法问题,从学理和时间等方面予以深入探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理论澄清、外国法借鉴、立法建议、案件点平等各个方面,是和法学研究和学习者阅读、参考,对与法学项管之学科也有借鉴之用。
-
法学纪元罗玉中 主编本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对法律实践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对异域法律文化及法律人物亦有关注,包括理论法学专论、部门法学探讨、访谈、随笔、演讲等,旨在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推动我国法学研究事业尤其是中青年法学人才的不断成长。
-
生命法学探析倪正茂 著《生命法学探析》为作者《生命法学引论》(2005年5月出版)的续著,进而探讨了生命社会关系及其法律调节的源头与发展,生命法的源头与发展,生命法的定义、地位、特征、原则和体系等生命法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引论》中的若干观点作了修正,对现实生活中带有焦点性的生命社会关系法律调节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创刊于1998年,由郑永流教授担任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论丛》原为每年一期,至今已出版7 期。在过去的七年中,《论丛》得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也慷慨予以资助。域内外学者诚恳地提出各种建议并不吝赐稿,读者诸君也给与《论丛》意外的厚爱和支持,凡此种种,不仅嘉惠《论丛》得以生存下来,而且逐渐形成了厚重扎实的风格,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我们都要致以由衷的感谢。 经过友好协商,《论丛》自2005年起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时间则由每年一期改为每年两期,每期约30万字。版式由32开改为16开。改版后的《论丛》在版面设计方面有较大变化,内容上则加强了对英美法律理论的关注。古人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希望藉此次改版,编辑一本有古人所谓“君子”之风的刊物。效果如何,欢迎读者诸君检阅并提出批评。 法律向为实践之资。故论法律者,大多重实用而轻玄思。本《论丛》自创刊以来,坚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之运思趣味,非故意标新立异以为区隔,毋宁是出自认识上的必需。先贤静安先生曾谓:“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西哲也有整体与部分之间需反复循环方可得其真谛之解释学。本《论丛》编者相信,部分与整体,玄思与实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不可判然两分,而应在两者之间往返沟通,方能妥帖安排。法学固然需重实用,却不能等同于实用之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理论虽然难免予人“深湛幽渺”、“迂远繁琐”之讥,习法学者却不应有所避辞焉。因是之故,《论丛》坚持面向实践的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倡导在规范与事实、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整全与具体、深思与实用之间的沟通契合,以期在实践与知识上均能有所作为。 《论丛》创办之初,即重视提出和研习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的建设。但是,无论是中国问题之发现和提出,还是中国学术传统之建设,只有在国际对话中方为可能。在此意义上,中国之问题,亦为世界之问题;而世界之问题,亦为中国之问题。因此,本《论丛》在具体操作上,甚为注重其国际性。本《论丛》以中、德、英三种文字出版,并广邀德国、瑞士等国学者撰稿。迄今为止,本《论丛》收到并刊登了包括德国当代大儒哈贝马斯、德国法哲学协会主席、法兰克福大学诺伊曼教授、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齐佩利乌斯教授、德国萨尔州大学马廷内克教授、瑞士联邦比较法研究所胜雅律教授、瑞士圣加仑大学马斯托拉蒂教授等文稿凡十数篇。这些文章或介绍其本国理论的最新发展,或从域外视角评论中国法治建设,对于国内学者了解域外法学进展、在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中把握和思考当下问题不无助益。与此同时,《论丛》先后所刊谢 晖、邓正来、夏勇、江 山、何勤华、刘 星、杜钢建、许章润、陈金钊、徐国栋等国内学者较高质量的中、英文著述,亦受到域内外学界的关注。德国海德堡大学公法研究所、瑞士联邦比较法研究所等机构先后订阅和收藏本《论丛》,作为其了解中国法学研究之基本资料。《论丛》编者深信,尽管目前域内外的交流与对话尚不够深入,但已如火始燃, 如泉始达,若能善加呵护和扩展,其前景诚可期也。 要言之,《论丛》关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事实与规范问题,但主张此一关注宜在理论与实践,域内与域外两个层次的对话沟通中展开。此乃《论丛》创办之初即已确定之编辑旨趣。现借此改版之际,稍申所志,邀约同道,协力同心,为促进吾国法治建设、提升学术研究略尽绵薄。我们亦诚恳地期待海内外耆宿硕儒和时贤新锐有以教正,建议、意见和批评均无任欢迎。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为专业性暨开放性法哲学与法社会学出版物,由郑永流教授主编。自二00六年起,每年二期,用中、英、德三种文字出版。我们诚挚地期待海内外学者惠赐稿件。稿件无体裁和字数限制。来稿请采用电子文本,并附文字打印样本。电子文本请e-mail至ourluncong@gmail.com,其他稿件请寄:北京市昌平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 范立波收。邮编:102249。电话暨传真:010-82901309。来稿一经刊用,我们会及时通知您,并敬奉稿酬及样书。2006年第一期截稿时间为2006年3月底,6月底出版。
-
华东法律评论.第3卷张海斌 主编《华东法律评论》(年刊)是由华东政法学院在校的博士生和研究生组织编辑的法学辑刊。本刊包括域外法·中国法,法相评论,经济·贸易与环境之间,教育?学习与学术四个栏目。“域外法?中国法”专栏收录中外比较法方面的论文;“法相评论”中一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社会法的各个面相;“经济·贸易与环境之间”专栏的论文阐述法律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学习与学术”专栏则介绍了作者法学学习与研究的切身体会,值得借鉴。
-
思想与文化.第五辑杨国荣 主编本书是《思想与文化》第五辑,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编写而成,全书分为哲学论坛;伦理、政治与文化;知识与默会之知;中西之间;现代文学回眸;儒学与新儒学;史与思;古典今释八大块板,由《当代儒学思想的扩展形态》、《世俗化社会中的精神生活论纲》、《刚恒毅与20世纪初中国天主教》等等16篇论文组成。
-
小路上的思与语邓正来著本文集所辑录的十篇访谈文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作者过去的思想进程以及隐含在这些思想进程之中的各种原由及心境的讨论;二是关于作者进入体制的选择以及此后所做的一些研究的讨论。读者可以发现,无论是讨论从"童工"到教授的历程还是回忆书籍所透露出来的历史和友谊,无论是言说读书的寂寞及欢愉还是讲述网络与责任的故事,无论是评论学术翻译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还是主张中国的学术自主性,无论是谈论学术书评和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还是检讨中国法学的问题,有一点是始终贯穿于其间且阻而不变的,而这就是完全立基于独立性和个人性之上的对既有学术体制、教育制度、"权威"论说和学界流行取向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是作者在这条"小路"上继续的思与语。
-
洪范评论吴敬琏, 江平主?本辑“主题研讨”刊出的是一组有关监管的文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监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刊上一辑的行政许可法专题涉及的实际上也是监管问题的一些方面。不过,就像《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若干严重问题一样,监管制度建设也距离人们的期待和社会实际需要甚远。在一次与编者的通信中,一位长期从事监管问题研究的朋友批评说:在中国,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监管制度,其建设过程相对滞后。虽然有一批冠以“监管”之名的机构,但它们很少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规则的干预同传统行政干预的区别。这几年证监会开始做监管机构应该做的工作,结果使一大批作假的企业暴露出(但没有严加处理),而投资者却怪监管机构将股市搞垮了!那么,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监管制度究竟是怎样的?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监管制度,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讲,监管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然而正好比监管活动所带来的副产品会从另一方面增加交易成本一样,监管本身也会产生成本,这些成本不仅巨大,而且不一定都是必要的。因此,合理的监管制度应当包括并且能够通过某种成本收益测试。主题研讨的最后一篇文章同时涉及日本的监管制度改革和美日经济关系。该文作者身为美国司法部的律师,参与了一系列与日本政府的经济交涉,因此对美国政府的立场和日本监管制度的现状均有较深了解。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在上面两个主题之外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监管制度改革所涉及的国家间的利益,从而也增进我们对中国目前的监管制度改革所包含的意义的了解。从最后这两篇文章我们还认识到,监管制度上的许多问题并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所独有的,而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来自不同制度类型和不同发达程度的经济体的监管经验提供了可能。 另一篇文章也颇有借鉴方面的意义。这篇题为“转轨国家合同执行机制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虽然并没有把中国包括在内,但它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是一目了然的。作者依据主要是针对前苏联以及东欧、越南诸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的合同执行机制一双边声誉机制、多边声誉机制和第三方执行的法律机制一在这些地方的运用、效果和相互关系。作者的发现大概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在这些地方,比较而言,法律机制是作用最弱的一种合同执行机制,其原因则与法律机制在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方面的欠缺有关。白垦教授的论文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一个同样重要也同样令人迷惑的领域:千年之交中国社会的犯罪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相伴,中国社会的犯罪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公布的有关这些变化的统计数字或者不够完整,或者不够准确,系统的经验研究尤其不足,这不仅妨碍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了解,也为决策者就如何减少犯罪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制定有效的政策带来困难。白垦教授把中国置于一个国际的比较框架中,综合利用包括官方来源的数据和一些国际组织调查所得的数字,力图客观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大体正确的图景,与此同时,他也试图探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并找出对治之道。这种尝试对于补足上面提到的缺憾无疑是有益的。
-
判解研究。2005年。第5辑王利明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