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漫步遐想录(法)让·雅克·卢梭著;廖灯明译《漫步遐想录》共分十章,最后一章尚未写完即戛然而止,令人深感遗憾和惋惜。在十章“漫步”中,卢梭沉浸在对自我的反省,对往昔欢乐的追忆,对大自然的迷恋,对真理的探讨,以及对于爱和幸福的渴望,等等,演奏出一曲深沉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于爱和幸福的渴望,等等,演奏出一曲深沉的灵魂绝响,在他深深眷恋过的人世间,久久地回旋,激荡。《漫步遐想录》是卢梭生前最后的作品,被视为《忏悔录》的续篇,以散文和日记的体裁记录他晚年孤独的生活,文辞华丽优美,充满流露了卢梭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高检高法司法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国法制出版社暂缺简介...
-
昆仑法学论丛王作全主编《昆仑法学论丛》是一部集法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并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等特点的综合性法学研究论丛。根据需要,开设“民商法研究”“西文开发与法治”“法学与实践”“基础理论研究”等项目。同时,还将根据具体情况,在以后的论丛中,开设相应的研究板块。本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依托于民商法硕士点,基于教研人员的自身优势,近年来开展了中日民商法比较研究和西部民族地区民商法特色问题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第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社会生态环境与建设问题日趋重要,并备受关注。最后,民族性应该是西部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暂缺简介...
-
中德法学学术论文集米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德国法研究中心编作为大陆法系法制的主要代表之一,德国法律制度对近现代世界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清末民初法律改制的基本取向,即以大陆法系法制,其中尤其是德国法律制度为模式。所以,现代中国法律制度,从一开始就以大陆法系法制为定式,并且在很多方面颇受德国法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与交流也日益频繁、普遍和深入。特别是在法律领域,中德两国之间通过“法治国家对话”的途径,在政府层面展开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法律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德法律者在法学领域也进行着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改变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相当时间内法学界不自觉地偏听英美法的局面,使当代欧洲大陆法制的先进法制技术、制度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传递到我国。这种变化无疑会使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获取兼听之明。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德国法研究中心于2001年10月8――9日在北京中德科学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德法学学术研讨会”,这是该研究中心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德国的7名专家学者和北京法学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及学术界人士近200人济济一堂,在人权、人法、法律史、债法、物权法、刑法及行政法等诸多领域广泛而热烈地进行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本书收集了来自德国的7名专家学者和北京法学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及学术界人士近200人,于2001年10月8-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德法学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关于人权、人法、法律史、债法、物权法、刑法及行政法等诸多领域的学术论文。该书既可酬学界同仁厚望,亦当有所裨益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
道德哲学史讲义(美)约翰·罗尔斯(John Rauls)著;张国清译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是《道德哲学史讲演录》的主题。在对除了莱布尼茨以外的休谟、康德和黑格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作了如上评述之后,现在我们回到《道德哲学史讲演录》的这一主题上来。首先,在《道德哲学史讲演录》中,罗尔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休谟道德哲学:休谟的人为德性论、休谟的契约论、休谟的理性慎思论和休谟的理智旁观者理论。在《道德哲学史讲演录》中,罗尔斯主要是从休谟与康德的关系来讨论休谟道德哲学的。罗尔斯使我们看到了康德道德哲学在休谟那里的起源。其次,康德又是介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之间的人物。莱布尼茨哲学直接影响了康德哲学。康德哲学又激起了黑格尔的强烈反应。罗尔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首先,莱布尼茨提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理论。其次莱布尼茨提出了一种主体自由理论。第三,罗尔斯把黑格尔的道德哲学置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和自己的道德哲学之间。罗尔斯认为,黑格尔的道德哲学也是属于自由的自由主义传统的。康德是介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之间的人物。罗尔斯则认为黑格尔是介于康德和他本人之间的人物。黑格尔道德哲学的合理性在于对伦理生活、自由和和解的强调。黑格尔看到了法国革命的局限性。最后,康德道德哲学是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演录》的主体部分。从篇幅上看,这部分占了整部讲演录的一半。作为康德讲座的附录,罗尔斯先是加进了休谟讲座,然后加入了莱布尼茨讲座,最后又加上了黑格尔讲座。因此,可以这样说,休谟讲座、莱布尼茨讲座和黑格尔讲座都是为了衬托康德讲座。罗尔斯的康德讲座总共有10讲。其讨论的问题依次如下:第一讲讨论的主题是康德的“善良意志”(goodwill)观念。第二讲讨论的主题是绝对命令的第一个公式,罗尔斯在这一讲里提出了关于绝对命令程序(CI-procedure)的四个步骤。第三讲讨论的主题是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公式,罗尔斯论述了康德对正义职责(dutiesofjustice)和道义职责(dutiesofvirtue)的区分。第四讲主要讨论了道德主体的自律性、目的王国和理性的至上性。第五讲则讨论了权利的优先性和道德法则的对象。第六讲讨论了康德的道德建构主义。第七讲讨论了康德的理性事实学说。后面三讲分别讨论了作为自由法则的道德法则、道德心理学和理性的统一。我认为,上述10讲内容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完美整体。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罗尔斯关于“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程序”、“正义职责”和“道义职责”、“理性的至上性”、“权利的优先性”、“道德建构主义”、“理性事实”和“理性的统一”的论述。透过康德讲座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罗尔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思想在康德那里的真正起源。
-
法的时代挑战郭道晖著本书的第一部分“法思篇”,主要是反思建国50年来中国法治的曲折历程,并展望新世纪法治的发展趋向。本书的第二部分“法权篇”主要是近年我反思权力的无处不在、权力的私有化和权力的腐败等异化现象,特别是展望现代国家内部与国际社会权力地构与权力构局的新发展,权力向多元化、社会化演进的新趋向,所作的一些思考,试图为权力这个基石范畴的研究开拓新的视野,拓宽权力的概念,特别是个传统的新概念和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的新命题,以及“超国家权力”、“国际社会权力”等新概念。第三部分“法治篇”,比前两书所论法治问题有所系统化,其中详论“以法治官”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看来也是为非法学界以至全民共同关注的热点。第四部分“法评篇”,是针对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中的问题与案例,略加评议。这些短文多是应报刊之约的急就章,有些是会议的发言稿。但针砭时弊,以小见大,或有可观。
-
透视社会热点左祥琦主编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初期,各种新观念、新做法层出不穷。一些与传统观念相悖的做法,在社会上往往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形成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劳动领域,近几年随着劳动法的实施,企业的用工、工资分配、劳动保险等制度均发生了重大变革,打破了企业、劳动者和政府等各方之间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权利义务格局。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给部分群体带来影响或冲击,从而引发一些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些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时,为了向大众传播正确的观念、理论和解决办法,往往会采访一些专家、学者,并及时登载对他们的访谈内容,让专家学者的观点引导和影响社会,从而使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最终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本书收录了近两年来,部分媒体记者对左祥琦的专访文章,内容涉及了劳动法领域的许多热点问题,如就业、劳动合同、工资与社会保险、政府管理、劳动争议等;另外,还收录了左祥琦应邀在一些网站嘉宾聊天室为广大网民举办的劳动法在线咨询实况。这些内容均是广大百姓十分关心的,且又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的社会热点。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中左祥琦对这些社会热点的透视,深刻领会劳动法的精髓,掌握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技巧,解决大多数读者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难题。
-
《科普法》学习100问上海市闸北区科学技术协会 编科学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民众的创造能力。加强科普工作,是发展先进生活力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广大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发展进正入依托科技,依托教育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实际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局出发,与时俱时,开拓创新,加快新时期科普事业的发展。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正式颁布施行。这不仅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科普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这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科普工作要以《科普法》的颁布施行为契机,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积极探索科普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和科普工作的新举措,努力开拓科普事业新局面。上海市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闸北区科学技术协会致力将《科普法》的精神深入社区、深入民众,推动地区科普事业的发展,组织一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科普工作者,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科普法学习100问》,对宣传《科普法》是一个推动。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科普法》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贴近社区,贴近群众,凝聚了编写者长期的科普实践经验,是我国广大干部,民众学习和理解《科普法》的生动教材,促进不断提高科普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科普事业的发展。
-
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 )J.H.Burns,( )Thomas M.Izbicki著Almost on the eve of the sixteenth - century Reformation, the long - running debate over the respective authority of popes and councils in the Caholic Church was vigorously resumed. In this collection the editors bring togethe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ur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at debate.In these texts.complex argument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theoloty and canon law are deployed. The issues that emerge ,however,prove to have a broader significance.What is forshadowed here i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absolutism and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was to be adominant theme in the politics of early - modern Europe and beyond. Even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the concerns that underlie and animate the scholastic disputations in these pages retain their force.This volume includes introductory material which elucidates the context of the debate,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