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现代社会冲突(英)拉尔夫·达仁道夫(Ralf Dahrendorf)著;林荣远译拉尔夫·达仁道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是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本书被作者称为其“社会科学之总和”,意在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社会冲突。该书的基本命题是:“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围绕着这几对矛盾,作者展开深入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作品也介绍和分析了很多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各种社会冲突理论。对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冲突,也会有所裨益。
-
通向正义之路谢兴权著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利用法律现由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的证成过程或证成手段.它既是一种法律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应受法律规制或调整的法律行为,是法律工作者的一项法律义务。正是法律推理使司法裁判与神明裁判、主观擅断区别开来,因而它是法治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社会强调法律推理的使用、研究将有助于司法的合理性,有助于法学的科学化,更有僵于社会合意的普遍化,本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考察法官与规则的关系问题,对法律推理这一司法技术进行法理学的反思,以建议和谐的法律推理模式,从而避免在形式推理与辩证揄之间作出简单的选择。
-
北大法律评论北大法律评论编委会编《北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由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辑刊。《评论》坚持学术自律、自主和自尊之方针。《评论》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初审通过的论文由编辑部隐去作者的姓名和工作单位、交由审稿人评审并提出书面的评审意见。审稿意见包括是否可以采纳和如何进行修改,并阐述相关之理由。对于审稿人提出不予采纳或应予以修改的论文,编辑部隐去书面的不同意见,由编辑委员会复审。除了编辑委员会专门聘请的专家外,凡在《评论》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即可成为《语汇论》的审稿人。《评论》采用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注释体例。具体参见《评论》中所刊论文的注释体例。
-
陈光中法学文集陈光中著本书是作者发表的各种法学文章的汇编,基本上是按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编辑的,以便读者阅读时方便理解,本书纯属个人观点,望能带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
法律自卫指南王跃庆 主编本书根据公民在日常经济交往和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介绍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书中设计了130道的左右的题目,其中绝大部分有案例分析。在编写过程中,为了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我们力图体现下列特点;1、不拘泥于现行不救灾的学科分类,而根据与公民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确定本书的结构和问题;2、精选案例,尽量采用以案说法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突出其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3、不求面成俱到,但求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4、力求引用最新的法律法规,引文明确具体、准确无误,分析透彻。
-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与执法实务全书孙隆椿 主编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国体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现行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已不适应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治治国的要求,也不适应我国卫生国情的深刻变化,现行的卫生监督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为了加快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步伐并指导全国积极、正确、有序地开展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国家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为了配合各地顺利开展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工作,编委会组织了国内多名专家、学者编写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与执法实务全书(上中下)》,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展望卫生监督执法政策;详细介绍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及行政执法和法律救济内容,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个具有实用性和权威性的工具书。
-
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韩大元著围绕东亚经济的演变,说明法治是东亚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循着东亚模式的轨迹,揭示尊重本土价值的东亚社会开拓独特法治道路的规律和对中国法治之路的意义。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法治已经成了现代化的标志性词语之一,而追根溯源,现代化背景下的法治话语源自西方。于是,法治在西方的生长演变自然成了学界研究的重点,但这不等于说,非西方的法治发展模式就可以被忽略。恰恰相反,在当前的法学研究情况下,研究法治在非西方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生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中国的法学发展和法治建设可能是更有价值的。《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正是一本研究东亚法治发展历程的力作。在本书中,作者对东亚法治模式、结构和理念、价值的分析,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法治历程与运作简明而精确的分析,都是极有价值的。而作者将三国法治生长模式的特色分别归纳为:模仿与创新的统一(日本)、文化主体性价值与法治价值的统一(韩国)、以特殊的社会情形为基础实现下社会共同价值观与法治价值的统一(新加坡)。这些观点虽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在我看来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就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言,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似应归入西方国家的行列,但从文化和地理因素来看,它们又与西方欧美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并与中国有着更多的相同与相近之处。因此,作者将日韩新三国作为“非西方国家”来研究其法治历程与法治运作过程,显然是有意突出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源自西方的法治的冲突、融合、互动,有意强调从西方生长出来的法治被移植到东方国家之后的独特生长经历。于是,通过作者的这一独特视角,在东亚传统社会中的本土资源与典型的西方法治模式之间存在的种种紧张而复杂的互相排斥、压制和互相利用的关系,凸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在引言中强调,“法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价值的统一,……法治文明并不是西方文明的独占品,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孕育着体现不同民族风格与传统的法治,在法治的发展中每个民族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应具有同等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三国的法治历程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中国自身法治进程的现实关怀。如同作者申明的那样,尽管本书没有具体涉及中国法治问题,但“在东亚法治模式中中国法治历史与经验所占的比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注意在思考与研究东亚法治时,始终把中国法制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置于重要地位”。可以说,相对于欧美西方国家来说,亚洲邻国的法治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而言,无疑和中国自身社会变迁中的经验教训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本土”资源。
-
开放的思想和社会(英)戴维·米勒(D.W.Miller)编;张之沧译编辑推荐:本书介绍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一生的思想和智慧。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文涉及的是归纳和划界问题;第二部分涉及科学知识相关的论题,同样也涉及到与真理、对真理的逼近、内容和概率相关的一些谨慎的技术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思辨,而且对那些深奥的假说如何批判性地评价进行了说明;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介绍了社会和政治哲学问题,特别是由个体和国家的相互关系引发的问题。
-
哈佛辩护林正主编本书主要介绍了哈佛律师们是如何为当事人进行卓有成效的服务的,重点是解决纠纷的程序以及在这些程序中运用的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策略和技巧。
-
剑桥辩护林正编著本书介绍了剑桥皇家大律师们是如何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辩护智慧和辩护技巧,掌握什么样的天才语言为当事人的案件巧问妙答,以及在庄严的法庭上如何让自己的答辩稳操胜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