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 第4版)
作者:(美)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著 陈美君 ,陈美如 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08-01
ISBN:9787510061240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论述时间为1914—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还论及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 ·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所配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美国政治及历史学者,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1932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该校历史系社会科学梅隆讲座荣休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开创性的《维希法国:老卫队和新秩序,1940—1944》(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1940-1944, 2001)、《法国农民的法西斯主义思绪》(French Peasant Fascism,1996)、《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2004)。他还是对“法西斯主义”一词做出界定的先驱之一。2009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目录
序言 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1.1 欧洲与世界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帝国主义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
城市生活
东欧的乡村生活
1.3 富人与穷人
阶级与社会阶层
穷 人
富 人
中产阶级
提升社会地位
1.4 妇女与家庭
控制生育
妇女的地位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
君主政体
议会的作用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
1.6 传承的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有组织的宗教
1.7 迈向新的觉醒
科学的革命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
“文化革命”的反应
第2章 战争来临
2.1 1914年的7月危机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
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
俄国的动员
法国的意向
德国宣战
施里芬计划
英国参战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
帝国主义的动机
国内纷争
联盟体系
战争机器
行使选择权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3.1 战争热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
战争与社会和平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3.3 东方战线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
“攻破壕沟”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
新式武器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
3.6 海 战
3.7 美国参战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4.1 适应消耗战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俄 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4.3 社会冲击
妇女的地位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
社会分裂
4.4 经济冲击
战争获利者
通货膨胀的影响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
罢工活动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
警察的权力
舆论的控制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5.1 俄国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
“十月革命”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
内 战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
迈向革命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
王朝忠诚的崩溃
建立新国家
库恩政权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
战争目的 147
“十四点原则”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
列强的国家利益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
6.2 解决方案
6.3 《国际联盟宪章》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
领土变更
德国的“非军事化”
赔 款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
领土变更
边境问题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
裁军失败
6.7 新外交?
公众涉入
共产主义的威胁
外交机器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
政府的危机
“进军罗马”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
希特勒的崛起
纳粹党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8.1 回归“常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
8.2 英 国
三党体制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
8.3 法 国
左翼联盟
彭加勒:回归“常态”
8.4 魏玛德国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
“魏玛联盟”
“大联盟”
8.5 东 欧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
少数民族的问题
8.6 伊比利亚半岛
8.7 法西斯意大利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
“工业化的争论”
巩固独裁政治
斯大林的崛起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
创造阅听大众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
大众媒体的控制
广告的角色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
体育活动
旅 行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
实验美学的价值
新的忧虑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寻找大众阅听人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
反对实验艺术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
国内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10.2 补救经济萧条
自由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回归土地”的呼声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
英 国
法 国
魏玛德国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纳粹德国
统合主义意大利
苏联的“二次革命”
10.5 结 论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
葡萄牙:萨拉查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
法 国
英 国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
法国的新政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
内 战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
在奥地利的挫败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
13.3 意大利的转变
占领埃塞俄比亚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
联盟的模式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
经济考虑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
绥靖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
《慕尼黑协定》
选择战争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
绥靖政策的抛弃
《纳粹─苏维埃条约》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
波兰的闪电战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
14.3 西线战争:1940年
法国沦陷
不列颠战役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
攻击苏联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
纳粹的战争经济
占领区的政策
党卫军
屠杀犹太人
14.6 合 作
意识形态的合作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
消极的默认
14.7 抵 抗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
策划第二战场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
苏联的幸存
苏联的西进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
汇集政治议题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15.4 冷战之起源
苏联的和平目标
美国的和平目标
对立的起因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
波 兰
德 国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16.1 重建工作
新领袖与新政党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
不列颠福利国
经济失调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
寻找领导者
国有化与计划
16.4 战后的意大利
政治权力之争
重 建
16.5 两个德国
分裂的国家
西德的“经济奇迹”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
苏联的控制程度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
人民民主国家
强制集体化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
共产党的孤立
欧洲“左派”的分裂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
殖民战争
18.3 西欧:整合运动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
欧洲联合的要求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欧洲统一的难题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19.1 消费社会
财富分配
社会流动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
“意识形态的终结”
共识政治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大众文化
艺 术
宗教复兴
科学成就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
学生的不满
工人的不满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落入恐怖主义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21.1 苏联的问题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
东欧的不满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
“后工业化”社会?
移民与新右派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苏联的垮台
23.2 那天早晨以后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
新德国
南斯拉夫内战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
23.4 结语 911事件之后的欧洲与美国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1.1 欧洲与世界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帝国主义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
城市生活
东欧的乡村生活
1.3 富人与穷人
阶级与社会阶层
穷 人
富 人
中产阶级
提升社会地位
1.4 妇女与家庭
控制生育
妇女的地位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
君主政体
议会的作用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
1.6 传承的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有组织的宗教
1.7 迈向新的觉醒
科学的革命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
“文化革命”的反应
第2章 战争来临
2.1 1914年的7月危机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
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
俄国的动员
法国的意向
德国宣战
施里芬计划
英国参战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
帝国主义的动机
国内纷争
联盟体系
战争机器
行使选择权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3.1 战争热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
战争与社会和平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3.3 东方战线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
“攻破壕沟”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
新式武器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
3.6 海 战
3.7 美国参战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4.1 适应消耗战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俄 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4.3 社会冲击
妇女的地位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
社会分裂
4.4 经济冲击
战争获利者
通货膨胀的影响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
罢工活动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
警察的权力
舆论的控制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5.1 俄国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
“十月革命”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
内 战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
迈向革命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
王朝忠诚的崩溃
建立新国家
库恩政权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
战争目的 147
“十四点原则”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
列强的国家利益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
6.2 解决方案
6.3 《国际联盟宪章》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
领土变更
德国的“非军事化”
赔 款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
领土变更
边境问题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
裁军失败
6.7 新外交?
公众涉入
共产主义的威胁
外交机器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
政府的危机
“进军罗马”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
希特勒的崛起
纳粹党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8.1 回归“常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
8.2 英 国
三党体制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
8.3 法 国
左翼联盟
彭加勒:回归“常态”
8.4 魏玛德国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
“魏玛联盟”
“大联盟”
8.5 东 欧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
少数民族的问题
8.6 伊比利亚半岛
8.7 法西斯意大利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
“工业化的争论”
巩固独裁政治
斯大林的崛起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
创造阅听大众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
大众媒体的控制
广告的角色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
体育活动
旅 行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
实验美学的价值
新的忧虑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寻找大众阅听人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
反对实验艺术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
国内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10.2 补救经济萧条
自由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回归土地”的呼声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
英 国
法 国
魏玛德国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纳粹德国
统合主义意大利
苏联的“二次革命”
10.5 结 论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
葡萄牙:萨拉查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
法 国
英 国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
法国的新政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
内 战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
在奥地利的挫败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
13.3 意大利的转变
占领埃塞俄比亚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
联盟的模式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
经济考虑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
绥靖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
《慕尼黑协定》
选择战争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
绥靖政策的抛弃
《纳粹─苏维埃条约》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
波兰的闪电战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
14.3 西线战争:1940年
法国沦陷
不列颠战役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
攻击苏联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
纳粹的战争经济
占领区的政策
党卫军
屠杀犹太人
14.6 合 作
意识形态的合作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
消极的默认
14.7 抵 抗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
策划第二战场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
苏联的幸存
苏联的西进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
汇集政治议题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15.4 冷战之起源
苏联的和平目标
美国的和平目标
对立的起因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
波 兰
德 国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16.1 重建工作
新领袖与新政党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
不列颠福利国
经济失调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
寻找领导者
国有化与计划
16.4 战后的意大利
政治权力之争
重 建
16.5 两个德国
分裂的国家
西德的“经济奇迹”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
苏联的控制程度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
人民民主国家
强制集体化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
共产党的孤立
欧洲“左派”的分裂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
殖民战争
18.3 西欧:整合运动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
欧洲联合的要求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欧洲统一的难题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19.1 消费社会
财富分配
社会流动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
“意识形态的终结”
共识政治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大众文化
艺 术
宗教复兴
科学成就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
学生的不满
工人的不满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落入恐怖主义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21.1 苏联的问题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
东欧的不满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
“后工业化”社会?
移民与新右派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苏联的垮台
23.2 那天早晨以后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
新德国
南斯拉夫内战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
23.4 结语 911事件之后的欧洲与美国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