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德)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著;柴方国译全球化是近十年以来的流行语,但大多数有关全球化的著述都着力于探究全球化的内涵和影响等方面。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则通过描述全球化的种种表现来提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新问题。书中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以及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指出了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和转变思想文化观念的必要性和途径。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第一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其观点比一般理论著作明了、深刻。本书着力论述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各界的道德责任,以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宽容的必要性,而这些正是近年来有关全球化问题的著述所忽略了的内容。本书出版后受到西方媒体和读者的好评,相信本书内容对中国读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意义。
-
法哲学论吕世伦,文正邦主编编辑推荐: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法哲学论》,绝非出自一时的心血来潮。毋宁说,它是作者适应现代法律科学、尤其是理论法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究而积累起来的成果。本书被列为“国家人文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下,世界正处于20世纪和21世纪的交接时期。回顾已经过去的百年来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如同其他科学一样,法学是沿着两年相辅相成的方向进展的:一是各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的强化。二是科学部门的分化越来越细致……
-
政法评论赵相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近年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一个具有极大震撼力的号召,是整个民族同声相应的时代最强音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个民族的复兴是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正如在一个贫弱的国家无法建立社会主义一样,任何一个不重视经济发展的民族,其复兴也只能是空想。然而,只重视发展经济,如果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没有民族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个民族也很难走上富强之路。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致力于实现经济、政治发展的条件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德国以及韩国、新加坡的社会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
-
最新英汉法律词典彭金瑞编著本书在原著《简明英汉法律词典》的基础上,在中国著名法律专家李浩培教授和潘汉典教授指导下进行修订,古经中外兼收并蓄,综合西方各国在法学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和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最新成就,为学习研究中外法律的一部分综合性的案头工具书。本书共改5万余词条,其语种除英语外,还包括法律上常用的法语、拉丁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内容涉及世界五大法学,涵盖英美等国和中国的国内法和国际法,所属各门类法律术语,以及国际条约和国际机构名称用语。
-
法学魅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本书是北大法学院2000届本科生的优秀论文集,包括《权力知识和技术——微观村民自治》、《公民投票制度初步比较研究》、《个案监督刍议》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学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
为了明天法律出版社《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资料剪辑》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的主要内容,思想性强,具有典型意义,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举办此类展览的重要参考书。
-
刑法学博士文库李汉军 著本书全面论述了犯罪的法律定义和犯罪观的内有联系,分析了犯罪观的历史发展,对犯罪的文化判断、犯罪的社会认识和评价作为深入的剖析,最后以犯罪观是刑法的社会观念基础为结语。就界定犯罪观在刑法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和刑法实践价值的意义而言。本文是比较成功的。
-
刑法学博士文库何慧新 著判例在英美国家是重要的法律渊源,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承认判例法律的拘束力,但多认为判例有事实上的影响力。法的发展历史表明,判例是连接立法和司法的桥梁,是法律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历史上曾经重视判例的作用,当今中国有案例而没有判例制度,本文通过历史的、比较的研究论证我国建构判例制度必要性、判例制度的的基本建构以及实行判例制度的条件。建立我国刑法判例制度,有助于完善刑法运作的机制;有助于形成定罪量刑的参照体系;有助于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区际司法协作的顺利进行。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我国应建构规范性刑法司法解释、个案性刑法司法解释与刑法判例相补充的刑法适用解释体系,建立刑法、刑法司法解释、刑法判例相匹配的刑法动作机制。
-
制度公正论高兆明著合乎人性的环境是何?合乎人性的环境如何可能?公正的制度是何?公正的制度如何可能?……本书以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为背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以制度公正为切入点、制度有效供给为理论分析框架,从宏观上研究道德失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