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危机应对情境下的社会治理法治化邹东升,包倩宇,贺知菲 著本书以“危机应对情境下的社会治理法治化”为主题,以实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治理目标,关注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应对情境下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组织治理、社会心理体系、社会风险技术治理等的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在剖析公共卫生危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公共安全等不同社会治理情境与具体的社会治理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社会治理的大量经验,在重庆、浙江、山东、四川等多地实地调研访谈与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危机全周期管理及纵向市域、街镇、村三级社会治理层级视角,透视危机应对情境下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具体包括社会矛盾风险的法治防范与化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应急治理中创新执法经验、韧性风险社区与乡村的“硬法”与“软法”的治理、智能技术运用的风险与法治防范、卫生危机中社会参与的法治路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型群众性活动与个人极端案事件的依法治理等内容。
-
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董玉鹏 著本书以知识管理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在实证调研基础上,讨论实施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风险及瓶颈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家法律政策和实践操作,提出协同创新背景下完善各参与主体之间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及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建议,同时为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尤其是企业)提供实用的细化操作范本。
-
物权崔建远 著《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2011年)入选“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出版工程”,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版在首版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第二版)》适于法学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之用,也为司法实务人员工作提供必备参考用书。
-
检察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优秀案(事)例选编曾国东 著,曾国东 编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案(事)例的总结和推广,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将入围第三届检察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优秀案例评审展示活动的典型案(事)例进行修改完善,并集结成册。这些典型案(事)例包括“做优刑事检察”“加强诉讼监督”“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特色工作”等板块,聚焦公益诉讼、认罪认罚案件“三方确认,一方见证”机制、多元化司法救助、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充分体现了全院检察官忠于职守、敢于碰硬、勇于负责、善于作为的担当精神。
-
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衔接研究杨秀清,谢凡 著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是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诉讼制度。本书首次以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衔接的体系化思维对所涉基础诉讼制度与规则进行研究,是我国四级法院功能定位改革背景下,以探索事实审分层与实现法律统一适用机制为指引,对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研究的有益尝试。
-
新时代普法创新与发展研究陈思明 著本书从多重治理角度深化对新时代普法理念、内容、效果的理论认识,充实新时代普法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拓展高质量研究视角、丰富法治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以普法方式增进对人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需求和法治供给等体系化科学认识。同时,科学合理发挥普法在新时代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长期基础性法治作用。促进将新时代政治势能有效转化为新时代法治动能,增进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的法治交流,促进新时代人民法治理念、法理思维、法治方式等科学普及。
-
证据法的理念张保生 著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建设,需要以人们思想观念和证据意识的更新为先导,通过证据理念的转变推动证据制度的创新。与人的行为相比,“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同样,中国证据法四十多年的成就也是证据法理念变化带来的结果,中国司法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取决于能否摈弃一些落后的证据理念。如果不能打破这些思想桎酷,现代证据法律制度是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证据法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上篇 证据法的逻辑理念:事实认定从“实事求是”向“实证求是”的理念转变、证据属性从“客观性”向“相关性”的理念转变、法律推理研究从“法律适用”向“事实认定”的理念转变、证据解释从“精确性”向“似真性”的理念转变、AI法律系统从“量刑模拟”向“证据推理”的理念转变。下篇证据法的价值理念:刑事审判从“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的理念转变、证据合法性调查从“侦调特权”向“控辩平等”的理念转变、司法文明从“口供裁判”向“证据裁判”的理念转变、证据制度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理念转变、证据立法从“打补丁”向“体系化”的理念转变。
-
批判法理与多元现代性蒋余浩 著罗伯托·昂格尔是巴西裔法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家,其论述中始终存在一个通过法制改革推动社会变革的宏伟构想。与众不同的是,昂格尔的“法制变革”主张从根本上重构了西方现代法治,即突破现代法律科学加诸自身的种种限制,在守法与变法、法律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正常与反常、秩序与创新等对立范畴之间建立制度联系,在法律分析中公开进行有关多元的社会生活样式的争论,使“法律”从职业精英的修辞游戏变成民主抗争的公共论坛。本书在围绕昂格尔上述批判法理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着重关注了昂格尔的“西方现代法治原理多元可能性”的理论思考,针对昂格尔提出的变动世界的制度建设方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程叶扬 著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大改革,正在迅猛发展。本书整合了三方面的基础知识,普通心理矫治知识、中国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理论与技术的有益内核、社区矫正对象自身心理矫治的实践和探索成果。内容涵盖了我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概念、任务、心理矫治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以及富有特色的治疗技术等。社区矫正对象在辅导之下进行的自我探索和心理建设,对于促进安全适应、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鼓舞悔改从善的积极性、提升人生意义感无疑获益良多。我国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经历了初创、制度化、规范化等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需要,《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程》提供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方式方法,为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
道路与理念龙大轩 著作者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本书梳理了五千年的中华法律文化发展历史,提出了四阶段划分:阶段“礼乐”文化,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二阶段“法律”文化,反映了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三阶段“礼法”文化,反映了汉朝到清朝末年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四阶段“法治”文化,展现了清末法制改革以来百余年中国人对法治的梦想与追求。概括了具有代表性的八种价值理念:仁爱、诚信、孝道、清官、礼让、侠义、廉耻、夫妻情义,并选取了八个案例,阐述上述八种理念在历代法制实践与法律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采用“以故事讲制度,以制度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的叙事方式,坚持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条分缕析,力求鉴古知今、古为今用。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全书约18万字,分为道路篇、理念篇、案例举要三部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可作高校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的教材,和普及法治文化的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