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日本反垄断法详解陈肖盈,神奈川县律师协会反垄断法研究会 著本书在整体上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框架及格式。本书在结合典型案例对法条进行逐条解释的基础上还增设置了八个专栏,由原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重要官员、学者、资深律师等分别结合其实务经验或学术研究成果对日本反垄断法相关法规制定的历史背景、串通投标、不正当限制交易的成立时期、行政指导与不正当限制交易的关系、案情轶事、承诺机制的引入背景、告发标准的诞生秘闻以及不正当限制交易罪的性质认定等进行介绍和分析,更全面介绍日本反垄断法及其重要规定的历史沿革 及执法背景。
-
中国语言文字立法与制度构建杨解君,庄汉 编我国语言文字立法遵循“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主体性”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这不仅能够给广大民众带来沟通交流的便捷性和切实的利益,而且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多样性”体现了我国语言平等与兼容并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立法特征。此外,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尤为凸显。以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宗旨,本书立足于我国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立法需求,提出以语言权利为核心范畴构筑我国的语言立法模式,进而探究了我国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之道。
-
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研究崔超 著本书基于正史、地方志、民族志、契约、碑刻、家谱等史料,尤其是典型司法案例和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全面地研究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通过问题构建、史料梳理、观点提炼、分析论证,努力突破学界对清代司法制度,尤其是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研究瓶颈,力图填补学界目前有关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研究空白,勾勒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现实图景,为当代民族地区承继司法制度历史,提供多元治理思路,寻求创新完善进路略尽绵薄之力。
-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北京大学法学院 著本卷分为“国际争端解决”主题研讨、专论、经典编译和中国国际法学者追忆四个专题。“国际争端解决”主题下,廖雪霞(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文章就能否将国际法院咨询意见作为介入乃至解决国家间争端的替代机制这一理论焦点展开法理和实践层面的考察,结合司法实践的新动向反思国际法院咨询意见的功能定位;张茂莉(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从国际法院*近审理的“刚果境内的武装活动案”出发,总结并分析国际法院在处理国家间争端中任命专家的规则、实践与问题;王倩慧(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文章通过探析WTO争议解决机制下中国被提起执行之诉的案件,反驳国际上对中国不充分执行世贸组织裁决的指责。“专论”文章中,张建(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就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禁诉令制度展开比较研究,并提出中国有必要构建符合实践需求的禁诉令制度;马铭骏(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以管辖权理论为基础,提出厘清《出口管制法》域外适用制度的范围和边界的若干举措;李昊恩(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从欧盟美国数据立法的域外适用这一比较法视角出发,指出中国在实现法律域外适用过程中应注重和明确数据立法的价值;何丹(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通过历史梳理,提出国际法治是实现持久和平的重要路径;向梦杰(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探讨了文化遗产罪行的处理,提出国际法视角下的建议。“经典编译”文章皆为国际法名家名作,包括詹姆斯·克劳福德的《主权作为一种法律价值》、马尔蒂·科斯肯涅米的《国际法的政治性——二十年后的反思》、莎利·安格尔·梅丽的《人类学、法律与跨国进程》。“中国国际法学者”收入王晓娟老师对邵津教授的回忆文章。
-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田洪鋆 著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存在两层皮”的现象。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属于思维的范畴,需要遵循思维的规律展开,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达成共识并指出批判性思维可以用于观念的塑造。 本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念培养的思维模型,它包含观念一推理一判断三 个要素,在深入分析三要素间的关系和互动之外,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原理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此外,本书还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片段详细介绍了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开展的,其核心在于创设教学场景和提供证据证明观念的成立而非强行灌输,并在其中妥善处理好知识传递和观念 培养的关系。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为教学设计中的“教和“学”提供了完整的评价指标,进而使得难以测量的、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能够可视化、可评估。
-
共犯解释论张开骏 著书稿是从刑法教义学的视角,对我国《刑法》总则编第二章第三节“共同犯罪”规定(第25条至第29条)开展体系性的解释。整理我国近几年共犯解释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研究的侧重点是:共犯立法体系和法条用语的解释(例如组织犯的含义和范围、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解释、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解释);与法条表述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以及相关的共同犯罪形态、片面共同犯罪、过失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定(例如教唆未遂、实行过限或不足);以及共同犯罪立法的若干完善建议,等等。本书稿并非要面面俱到地论述共犯问题,不包括与法条表述不直接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承继共犯、共犯脱离、共犯与错误、共犯的罪数),以及其他共同犯罪问题的理解和认定。另外,共犯理论和实务中几乎没有争议的内容,由于缺乏论述的必要性,故本书也鲜少涉及。
-
国家认同视域下土司制度研究陈心林 著本书从国家认同视域出发,探讨了土司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土司制度: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体制具有契合性;从文化层面来看,土司社会的文化体系与主流文化有深度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国家认同层面来看,土司政权贯穿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从社会交往层面来看,土司地区与外部交往密切,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广告法上的民事责任王绍喜 著本书以民法基本原理和利益衡量方法为论述主线,主要探讨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以及广告代言人的民事责任。本书从原理、原则、原由层面展开分析思路,以法律规范的内容结构、本旨意义、实施效用以及实现机制为阐释要素,建构了系统完整的广告民事责任论证体系,使我国广告民事责任的学理阐发与应用分析得以有突破性进展。
-
洋为中用王人博 等 著本书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对中国宪制主要概念、术语进行概念史与观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 自福柯首创知识考古学以来,对概念的梳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清新”范式。作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过宪法上的几个关键词/核心概念来阐释和理解宪法,成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研究范式的开拓者。这种研究方法既能通过概念阐释的方法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又能管中窥豹了解宪法的意旨,兼具规范分析、语义建构和历史考据,成为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本书即以晚清以来中国进入世界的大格局为语境,对人民、共和、宪法、国体、民主、民权等宪法上的八个词语进行细致入微的概念史与观念史考察,并详论其中西古今的转换、改造及其复杂性,生动展示出宪法概念、术语在塑造我们的宪法文本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宪制文化和宪法学术。
-
性别与法律王新宇 著本书以作者多年发表的论文为主体结集出版,其中包括11篇论文,9篇译文,共计20篇论文如下:《民国时期婚姻立法特点及其动因分析》 《反性别歧视是个系统工程》 《法制日报》 《公民个体法律意识的形成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就业领域性别平等立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 《关注人类共有的脆弱性——浅析美国女性主义法学家玛萨 法曼的脆弱性理论》 《国家责任的基础:依赖还是自治》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平等观念——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法学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辅助生殖是婚内特权吗》 《近代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读与反思》 《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 《脆弱性主体——锚定人类初始境遇的平等》(译文) 《经年之后仍未平等》(译文) 《以过往为序——新旧女性主义及其法律影响》(译文) 《从性义务到性合意——论我国婚内强制性行为何以为罪》 《为什么缔结婚姻——婚内自治与婚姻的社会职能之辩》(译文) 《寻找离婚财产分割的规范性原则》(译文) 《修正传统正义理论,引正义之光照耀家庭》 《女性主义法学与法律现实主义》(译文) 《女性经验与柔性司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