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人脸识别[英] 伊恩·伯尔勒 著,彭诚信 编,赵精武,唐林垚 译,周瑞珏,赵光亮 校作者伊恩·伯尔勒认为,在一个日益依赖数据并同时规避风险的社会中,有证据表明,如果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不加控制,会导致隐私被侵犯,急需有关部门在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中做出权衡。本书提出了运用法律与伦理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保护隐私与规制数据商品化,从而为人脸识别与公民身份安全构建良性发展的法律路径。
-
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问题王若思 著本书首先界定了结果加重犯的规范构造,明确了我国刑法典中结果加重犯的存在范围。之后运用动态的责任主义观点,提出在实质责任论的背景下,危险性理论能够解释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合理性。进而探讨结果加重犯成立的限定规则,提出应当在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的分析之后运用“全等审查阶层”理论判断因果历程偏离情形的归责,并对结果加重犯的未遂以及共同犯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司法认定,对本书提出规则的可操作性予以检验。
-
中法文化遗产法的新发展王云霞,胡姗辰 编本书是2019年第六届中法文化遗产法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以“中法文化遗产法的新发展”为主题。论文集分四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利用与传承的关系”“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法制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保障”与“文物公益诉讼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在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导向下,深入探讨并相互借鉴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法制建设与发展的有益经验,体现了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人类共同遗产保护贡献经验和智慧的重要方式,为扩展中法两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对两国文化遗产法学科的成长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招娣 著本书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实践部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冀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
媒介天平张殿宫 著中国广播(电视)的历史(1923年)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1921年)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重合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展现无产阶级政党管理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从对广播电视媒介的认识、接受、使用和治理开始的。本书就是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治理着眼,以中国百年广播(电视)媒介技术创新与管理文化变迁为线索,研究中国媒介治理的历史,找出当下和未来“全息”“全程”“全效”“全员”传播的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如何走好自身“管制-管控-管理-法治”的媒介治理之路,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大布局下,研究和探索广播电视领域内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理路。
-
当代法学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孙明 著本书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首先分析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使用的法学教学方法中的核心概念以及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一方面为读者更为透彻地理解法学教学方法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对后续教学方法的介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笔者首先立足全世界法律完善的国家,介绍德、日、美、英四国法学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与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状况对比的方式,探寻法学专业教学新启示,最后为我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思路引领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从ESETT课程评价体系及其在当代法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和策略三个角度论述,并引入多种主体评价机制,为现阶段法学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建言献策,旨在推动法学专业教学的良性发展。第四部分:笔者以学分制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分别从学分制的特征、学分制的理论支撑以及具体运用三个角度进行介绍。第五部分:笔者以法律人才市场为导向,首先分析人才市场与法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新时代法律人才供给的新情况,并以新情况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探究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路径,旨在促进法学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在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增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性。第六部分:笔者以司法公正观为核心,分别论述培养学生司法公正观的必要性以及原则,强调司法公正观的作用,并创新司法公正观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意识到司法公正观重要性的同时,以此种观念为标尺,开展未来的法律工作,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第七部分:笔者注重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论述,依次介绍构建务实高效运转机制的构成、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校企合作的保障元素。
-
社会科学证据的司法证明王星译 著,王星 译本文从规范研究的立场出发,倡导“多元证据形式的统一证据方法”的整合路径,即以证明指向为导向,将专门性问题的解决整合于统一的专家这一证据方法,并包容不同的证据形式。这是因为社会科学证据并不具有被推定的可靠性,反而,其蕴含的推论性信息与统计学数据可能存在可靠性风险。为此,应当通过一系列矫正风险的程序性机制,保障控辩平等、防止权利滥用。
-
进化的制度贾韶琦 著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在我国被译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财政空间受限、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扩大的挑战,PPP模式在吸引和撬动社会投资、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弥补基础设施不足、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更多方面的优势作用越发凸显,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数据显示,自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全国PPP项目数量过万,单个项目投资额数以亿计,投资总额超过16万亿元,其中超过4000个项目尚未开工。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惊人的项目体量、错综的项目进度、复杂的运作模式,无不决定了PPP法律规制的“任重道远”。有关的立法计划,最*人民法院出台的有关司法解释,足可见法律规制之必要与迫切。 中国的PPP法律既应是中国的,也应是世界的。鉴于此,本书聚焦美国PPP法律制度,在梳理美国PPP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美国PPP的授权法律制度、项目实施法律制度、项目融资法律制度,并尝试剖析美国PPP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政策的衔接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PPP治理体系的完善,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略尽绵薄之力。
-
间接正犯研究武晓雯 著我国刑法虽未明文规定间接正犯,但该概念也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承认,司法实践中以间接正犯理论作为定罪依据的情形也并不鲜见。本书主要从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间接正犯的概念、间接正犯的正犯性、间接正犯的判断规则、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不成立间接正犯的情形等方面对间接正犯进行全面论述。
-
刑事辩护的趋势与路径阚吉峰 著本书以我国刑事辩护领域近五年(2016~2021年)的焦点问题和未来趋势为主题,通过对刑事诉讼领域的疑难问题与高发案件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并对刑事辩护的方法演进、技能提升等从实务的角度进行了细致解读,而且总结归纳了我国刑事辩护近年来在“防御性辩护”“积极性辩护”“协商性辩护”等方面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从律师业务的视角展望了刑事辩护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