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
作者:赵兰坡、王宇、冯君、王洪斌、耿玉辉、王淑华、李春林、刘金华、李月芬、张志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4
ISBN:9787030371386
定价:¥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重点论述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的概况与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松嫩平原盐碱土类型分布的微域性特征、农业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阐明土壤的矿物组成特征及其对改良利用的影响、盐碱土有机质的快速提升的理论及关键技术和盐碱土稻田土壤养分的调控技术;重点介绍铝离子的化学改良效果及机理、盐碱地的水田利用与改良、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改良、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等。最后,本书简要介绍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盐碱地改良利用案例。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土壤改良课程方面的教学参考书,可作为高校及科研单位涉农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农业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农民、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技术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概况与利用上的问题
第一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气候条件
二、地形和地貌
三、水文特点
四、成土母质
五、自然植被
第二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类型与分布特征
一、松嫩平原盐碱土的分类
二、盐碱化土壤的主要类型
三、盐碱化土壤的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的利用及问题
一、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变化趋势
二、盐碱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应遵循原则
第二章 盐碱土的微域性特征
第一节 盐碱土微域性分布的驱动因素及外在表征
一、盐碱土微域性分布的驱动因素
二、盐碱土微域性外在表征
第二节 土壤物理性质的微域性变异
一、土壤硬度、容重、比重及三相组成的微域性差异
二、土壤颗粒组成及塑性的微域性差异
三、土壤自然含水量与渗透性微域性变异
第三节 土壤化学性质的微域性变异
一、土壤总盐量和盐分组成的微域性变异
二、土壤pH和总碱度的微域性变异
三、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的微域性变异
四、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微域性变异
第四节 盐碱土的微域性与改良利用
一、松嫩平原盐碱地中呈微域分布的盐土、碱土面积及其比例
二、盐碱土的微域性与改良利用
第三章 盐碱地的农业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一节 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低洼地形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二、浅地下潜水位和高地下水含盐量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三、多风气候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四、返浆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五、早霜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六、内涝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七、干旱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第二节 制约盐碱土改良利用的土壤物理性质
一、土壤质地黏重
二、土壤的结构性差
三、土壤的容重高
第三节 制约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土壤化学性质
一、盐分含量与组成
二、碱性强
三、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强
第四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土壤矿物组成特征
第一节 原生矿物组成的特性
一、原生矿物的来源
二、原生矿物的组成
三、原生矿物的定量
第二节 黏粒矿物组成特征
一、黏粒的化学组成
二、黏粒X射线衍射的光谱特征
三、黏粒差热及红外的光谱特征
四、黏粒矿物的数量
第三节 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影响
一、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有益作用
二、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盐碱土的有机质及养分特性与调控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性
一、不同类型盐碱土的有机质分布特征
二、不同利用方式盐碱土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第二节 土壤养分形态、含量及分布特性
一、盐碱土氮素分布特性
二、盐碱土磷素分布特性
三、盐碱土钾素分布特性
四、不同盐碱土微量元素分布特性
第三节 盐碱土有机质的调控
一、盐碱土稻田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技术
二、“熟化耕层”培育过程中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变化
三、盐碱地水田“熟化耕层”培育的技术要点
第四节 盐碱土养分的调控
一、盐碱土养分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盐碱土水田土壤养分调控技术
第六章 盐碱地的化学改良
第一节 化学改良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一、石膏
二、酸性物质
三、其他化学改良剂
第二节 铝离子改良剂的应用效果及其改良机理
一、铝离子改良剂的应用效果
二、硫酸铝改良盐碱地的机理
第三节 盐碱地土壤铝氟互作效应
一、苏打盐碱土中氟的含量
二、水稻植株的吸氟规律
三、铝氟互作对水稻植株各部位氟浓度的影响
四、铝氟互作对水稻土中各形态氟含量的影响
五、铝氟互作下氟在苏打盐碱土体中的迁移特征
第四节 盐碱地土壤铝磷互作效应
一、铝离子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二、铝离子改良剂对磷素吸附解析特性的影响
第七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水田利用与改良
第一节 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指标体系
一、“淡化表层”的概念及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二、新开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新开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创建的土地平整技术
一、新开盐碱地水田土地平整技术要点
二、新开盐碱地水田土地平整的技术效果
第三节 新开盐碱地“淡化表层”创建的“交换脱碱”技术
一、“交换脱碱”技术要点
二、“交换脱碱”的技术效果
第四节 “淡化表层”创建技术的田间应用效果
一、“淡化表层”创建技术对水稻的增产作用
二、“淡化表层”创建技术对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
第八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第二节 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原则及分类系统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
第三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的评价——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二、确定评价单元
三、确定评价因素
四、确定因素分级标准
五、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第九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旱田的改良利用
第一节 盐碱地旱田利用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二、坚持综合效益原则
三、防治结合、改良利用并重的原则
第二节 盐碱地旱田的改良培肥技术
一、盐碱地旱田改良技术
二、培肥技术
第三节 盐碱地旱田的利用技术
一、适宜作物
二、耕作技术
三、旱田灌溉技术
第十章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
第一节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原因及机理
一、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原因
二、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机理
第二节 盐碱地草原植被的恢复技术
一、盐碱化草原碱斑改良技术
二、盐碱化草原植被恢复技术
第三节 盐碱地植树
一、盐碱地植树的障碍因子
二、盐碱地的适生树种
第十一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案例——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的变迁
一、碱巴拉村概况
二、碱巴拉村发展简史
三、盐碱地种稻改良技术模式
四、相关行业优化技术模式
五、种植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图版
第一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概况与利用上的问题
第一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气候条件
二、地形和地貌
三、水文特点
四、成土母质
五、自然植被
第二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类型与分布特征
一、松嫩平原盐碱土的分类
二、盐碱化土壤的主要类型
三、盐碱化土壤的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的利用及问题
一、松嫩平原盐碱土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变化趋势
二、盐碱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应遵循原则
第二章 盐碱土的微域性特征
第一节 盐碱土微域性分布的驱动因素及外在表征
一、盐碱土微域性分布的驱动因素
二、盐碱土微域性外在表征
第二节 土壤物理性质的微域性变异
一、土壤硬度、容重、比重及三相组成的微域性差异
二、土壤颗粒组成及塑性的微域性差异
三、土壤自然含水量与渗透性微域性变异
第三节 土壤化学性质的微域性变异
一、土壤总盐量和盐分组成的微域性变异
二、土壤pH和总碱度的微域性变异
三、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的微域性变异
四、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微域性变异
第四节 盐碱土的微域性与改良利用
一、松嫩平原盐碱地中呈微域分布的盐土、碱土面积及其比例
二、盐碱土的微域性与改良利用
第三章 盐碱地的农业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一节 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低洼地形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二、浅地下潜水位和高地下水含盐量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三、多风气候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四、返浆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五、早霜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六、内涝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七、干旱对农业利用的制约
第二节 制约盐碱土改良利用的土壤物理性质
一、土壤质地黏重
二、土壤的结构性差
三、土壤的容重高
第三节 制约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土壤化学性质
一、盐分含量与组成
二、碱性强
三、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强
第四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土壤矿物组成特征
第一节 原生矿物组成的特性
一、原生矿物的来源
二、原生矿物的组成
三、原生矿物的定量
第二节 黏粒矿物组成特征
一、黏粒的化学组成
二、黏粒X射线衍射的光谱特征
三、黏粒差热及红外的光谱特征
四、黏粒矿物的数量
第三节 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影响
一、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有益作用
二、矿物组成特性对土壤改良利用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盐碱土的有机质及养分特性与调控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性
一、不同类型盐碱土的有机质分布特征
二、不同利用方式盐碱土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第二节 土壤养分形态、含量及分布特性
一、盐碱土氮素分布特性
二、盐碱土磷素分布特性
三、盐碱土钾素分布特性
四、不同盐碱土微量元素分布特性
第三节 盐碱土有机质的调控
一、盐碱土稻田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技术
二、“熟化耕层”培育过程中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变化
三、盐碱地水田“熟化耕层”培育的技术要点
第四节 盐碱土养分的调控
一、盐碱土养分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盐碱土水田土壤养分调控技术
第六章 盐碱地的化学改良
第一节 化学改良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一、石膏
二、酸性物质
三、其他化学改良剂
第二节 铝离子改良剂的应用效果及其改良机理
一、铝离子改良剂的应用效果
二、硫酸铝改良盐碱地的机理
第三节 盐碱地土壤铝氟互作效应
一、苏打盐碱土中氟的含量
二、水稻植株的吸氟规律
三、铝氟互作对水稻植株各部位氟浓度的影响
四、铝氟互作对水稻土中各形态氟含量的影响
五、铝氟互作下氟在苏打盐碱土体中的迁移特征
第四节 盐碱地土壤铝磷互作效应
一、铝离子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二、铝离子改良剂对磷素吸附解析特性的影响
第七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水田利用与改良
第一节 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指标体系
一、“淡化表层”的概念及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二、新开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新开盐碱地水田“淡化表层”创建的土地平整技术
一、新开盐碱地水田土地平整技术要点
二、新开盐碱地水田土地平整的技术效果
第三节 新开盐碱地“淡化表层”创建的“交换脱碱”技术
一、“交换脱碱”技术要点
二、“交换脱碱”的技术效果
第四节 “淡化表层”创建技术的田间应用效果
一、“淡化表层”创建技术对水稻的增产作用
二、“淡化表层”创建技术对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
第八章 松嫩平原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第二节 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原则及分类系统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
第三节 松嫩平原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的评价——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二、确定评价单元
三、确定评价因素
四、确定因素分级标准
五、盐碱土旱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第九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旱田的改良利用
第一节 盐碱地旱田利用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二、坚持综合效益原则
三、防治结合、改良利用并重的原则
第二节 盐碱地旱田的改良培肥技术
一、盐碱地旱田改良技术
二、培肥技术
第三节 盐碱地旱田的利用技术
一、适宜作物
二、耕作技术
三、旱田灌溉技术
第十章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
第一节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原因及机理
一、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原因
二、盐碱化草原土壤退化机理
第二节 盐碱地草原植被的恢复技术
一、盐碱化草原碱斑改良技术
二、盐碱化草原植被恢复技术
第三节 盐碱地植树
一、盐碱地植树的障碍因子
二、盐碱地的适生树种
第十一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案例——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的变迁
一、碱巴拉村概况
二、碱巴拉村发展简史
三、盐碱地种稻改良技术模式
四、相关行业优化技术模式
五、种植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图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