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黄定华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ISBN:9787516119846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研究》认为,艺术以鲜明的形象,最集中地反映了美的人生。形象、形象思维及典型是蒋孔阳对文学艺术的主要研究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他认为,艺术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及劳动的规律是相通的。蒋孔阳的文艺评论思想有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左”倾思想影响,强调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对于艺术标准的强调,体现了其艺术批评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但其中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却是他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方面,蒋孔阳对于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和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礼乐”思想所包含的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而他对文人绘画特点的分析,则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那真正具有个体精神自由的人生层面。
作者简介
黄定华,男,江西宜春人。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研究。
目录
导言 人是世界的美
一、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之学术前史
二、人是世界的美
第一章 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蒋孔阳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家文化与蒋孔阳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想
二、道家思想与蒋孔阳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美学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蒋孔阳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
一、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德国古典美学
二、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
三、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近代以来心理学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比较兼容并蓄
一、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二、兼容并蓄——实践美学的总结和发展
第二章 蒋孔阳的实践一创造论美学思想
第一节 蒋孔阳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出发点: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三节 美的创造与人的自由
一、美在创造中
二、美是自由的形象
第四节 蒋孔阳论美感
一、美感的生成和特征
二、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功能
三、审美欣赏活动的展开与深层统一
第三章 蒋孔阳的艺术观
第一节 蒋孔阳论美和艺术
一、艺术的本质和美的本质
二、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的规律
三、艺术美与生活美、自然美
第二节 蒋孔阳论文学艺术
一、“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
二、形象性: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
三、文艺批评及其标准
第三节 蒋孔阳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
一、蒋孔阳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二、蒋孔阳论传统绘画艺术
第四章 蒋孔阳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蒋孔阳的教育观和美育观
一、完整的教育与全面发展的人
二、美育的独立价值
三、美育与德育
第二节 蒋孔阳的美育目的论:人格的养成和外显
一、美育之目的:“无用”与“用”
二、审美教育的途径:内修与外化
三、“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生
第三节 美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美育的特点和内容
二、艺术、艺术的教育与艺术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一、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之学术前史
二、人是世界的美
第一章 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蒋孔阳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家文化与蒋孔阳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想
二、道家思想与蒋孔阳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美学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蒋孔阳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
一、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德国古典美学
二、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
三、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近代以来心理学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比较兼容并蓄
一、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二、兼容并蓄——实践美学的总结和发展
第二章 蒋孔阳的实践一创造论美学思想
第一节 蒋孔阳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出发点: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三节 美的创造与人的自由
一、美在创造中
二、美是自由的形象
第四节 蒋孔阳论美感
一、美感的生成和特征
二、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功能
三、审美欣赏活动的展开与深层统一
第三章 蒋孔阳的艺术观
第一节 蒋孔阳论美和艺术
一、艺术的本质和美的本质
二、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的规律
三、艺术美与生活美、自然美
第二节 蒋孔阳论文学艺术
一、“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
二、形象性: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
三、文艺批评及其标准
第三节 蒋孔阳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
一、蒋孔阳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二、蒋孔阳论传统绘画艺术
第四章 蒋孔阳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蒋孔阳的教育观和美育观
一、完整的教育与全面发展的人
二、美育的独立价值
三、美育与德育
第二节 蒋孔阳的美育目的论:人格的养成和外显
一、美育之目的:“无用”与“用”
二、审美教育的途径:内修与外化
三、“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生
第三节 美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美育的特点和内容
二、艺术、艺术的教育与艺术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