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灾害管理整合研究
作者:陶鹏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ISBN:9787509742730
定价:¥5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转型期中国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背景之下,灾害管理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融通将成为重要推动力量。《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灾害管理整合研究》立足于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将组织适应、群体脆弱性、灾害文化等社会要素纳入到灾害管理研究之中,构建了灾害社会科学整合研究话语体系,并对灾害动力学做了社会科学演绎,进而深化了对灾害社会属性的认知,从社会脆弱性视角探索和把握了灾害生命周期内的相关客观社会规律。
作者简介
陶鹏,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博士后,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灾害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灾害管理、风险理论与治理、灾变与群体行为、社会保障与政策。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风险
二 危机
三 灾害
四 灾害脆弱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灾害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与范式变革
二 灾害的脆弱性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与视角
一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核心概念
二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理论模型
一 “风-危机”转化模型
二 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金字塔结构”模型
第三章 组织脆弱性:官僚制与组织灾害适应
第一节 现代灾害管理组织及其特征
一 从社区走向行政的灾害管理模式
二 官僚制:现代灾害管理组织特征
三 诊断官僚制:来自灾害管理研究领域的争论
第二节 情境差距与组织适应
一 情境差距
二 组织适应类型
三 灾害管理周期与组织适应
第三节 灾害的组织适应局限
一 组织灾害适应过程模型
二 风险感知因素
三 结构资源因素
四 功能目标因素
第四章 群体脆弱性:脆弱性分布及其过程
第一节 理解群体脆弱性
一 灾害: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
二 风险分配抑或脆弱性分布
三 自然与社会过程:群体脆弱性分布的两种形式
四 群体脆弱性的分布要素
第二节 群体脆弱性与灾害过程
一 防灾减灾与群体脆弱性
二 灾害恢复与群体脆弱性
第五章 文化脆弱性:灾害文化影响与适应
第一节 灾害、文化与脆弱性
一 灾害研究的文化范式转向
二 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面向
第二节 文化脆弱性与灾害周期
一 风险文化与防灾减灾
二 灾害迷思与灾害反应
三 社会学习与灾害恢复
第六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认知与话语
第一节 灾害概念再认识:概念结构与结构化概念
一 危险源
二 关系链
三 结果
第二节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灾害链与危机政治
一 框架建构:危机政治与灾害链的结点
二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类型学分析:三类灾害链作用
第三节 社会脆弱性:一种灾害动力学演进分析的新话语
一 灾害动力学:传统视阈与新视角
二 理解灾害事件:基于社会脆弱性的话语方式
第七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管理与政策
第一节 组织灾害恢复力建设
一 动态治理:树立灾害管理新系统观
二 规范与自发之间的平衡:走向灾害恢复力组织的变革之道
三 组织灾害适应管理:应急管理体系非理性扩张及优化
第二节 群体灾害恢复力实现
一 宏观战略:非脆弱性社会发展导向
二 群体脆弱性消减机制与服务:以社会管理为手段
三 群体灾变社会过程与管理政策设计:以灾害公共预警为例
第三节 灾害社会恢复力的文化培育
一 灾害文化:灾害恢复力建设的重要维度
二 减灾文化:作为防灾减灾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 反迷思文化:灾害危机传播与研究的历史使命
四 问责文化:灾害社会学习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风险
二 危机
三 灾害
四 灾害脆弱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灾害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与范式变革
二 灾害的脆弱性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与视角
一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核心概念
二 整合式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理论模型
一 “风-危机”转化模型
二 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金字塔结构”模型
第三章 组织脆弱性:官僚制与组织灾害适应
第一节 现代灾害管理组织及其特征
一 从社区走向行政的灾害管理模式
二 官僚制:现代灾害管理组织特征
三 诊断官僚制:来自灾害管理研究领域的争论
第二节 情境差距与组织适应
一 情境差距
二 组织适应类型
三 灾害管理周期与组织适应
第三节 灾害的组织适应局限
一 组织灾害适应过程模型
二 风险感知因素
三 结构资源因素
四 功能目标因素
第四章 群体脆弱性:脆弱性分布及其过程
第一节 理解群体脆弱性
一 灾害: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
二 风险分配抑或脆弱性分布
三 自然与社会过程:群体脆弱性分布的两种形式
四 群体脆弱性的分布要素
第二节 群体脆弱性与灾害过程
一 防灾减灾与群体脆弱性
二 灾害恢复与群体脆弱性
第五章 文化脆弱性:灾害文化影响与适应
第一节 灾害、文化与脆弱性
一 灾害研究的文化范式转向
二 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面向
第二节 文化脆弱性与灾害周期
一 风险文化与防灾减灾
二 灾害迷思与灾害反应
三 社会学习与灾害恢复
第六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认知与话语
第一节 灾害概念再认识:概念结构与结构化概念
一 危险源
二 关系链
三 结果
第二节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灾害链与危机政治
一 框架建构:危机政治与灾害链的结点
二 灾害管理制度变迁类型学分析:三类灾害链作用
第三节 社会脆弱性:一种灾害动力学演进分析的新话语
一 灾害动力学:传统视阈与新视角
二 理解灾害事件:基于社会脆弱性的话语方式
第七章 灾害管理的重构:管理与政策
第一节 组织灾害恢复力建设
一 动态治理:树立灾害管理新系统观
二 规范与自发之间的平衡:走向灾害恢复力组织的变革之道
三 组织灾害适应管理:应急管理体系非理性扩张及优化
第二节 群体灾害恢复力实现
一 宏观战略:非脆弱性社会发展导向
二 群体脆弱性消减机制与服务:以社会管理为手段
三 群体灾变社会过程与管理政策设计:以灾害公共预警为例
第三节 灾害社会恢复力的文化培育
一 灾害文化:灾害恢复力建设的重要维度
二 减灾文化:作为防灾减灾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 反迷思文化:灾害危机传播与研究的历史使命
四 问责文化:灾害社会学习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