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纪实
-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郑小升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来,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日益凸显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成为马克思学说中新的闪光点和主旋律。《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国内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著作,力求以精炼的行文风格,揭示建设性思维是马克思的根本思维方式,概括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基本内容、时代价值及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发展,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化,并对新时代运用建设性思维分析问题做出示范说明。
-
指挥信息系统刘波,苏耀峰指挥信息系统是世界各国军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推动军事信息革命的重要着力点。《指挥信息系统》是一本全面介绍指挥信息系统概念、结构、组成、运用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七章,主要阐述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系统构成和主要作用,介绍了信息基础网络、指挥控制系统等关键系统的基本运用方式,力求从应用需求角度系统地展现指挥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指挥信息系统》涉及指挥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组成作用、基本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在岗自学教材,还可作为国防科技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的参考资料。
-
全球化下的工人与劳动(意)莫里齐奥·阿齐尼《全球化下的工人与劳动:当代主题与理论》展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下劳动者是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存在的。同时,《全球化下的工人与劳动:当代主题与理论》对劳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将劳动者不仅仅看做是经济发展的贡献者,而且认为劳动者是通过劳动改变劳动关系形态的行动者和实践者。
-
澳大利亚土著问题研究汪诗明《澳大利亚土著问题研究:以种族和解为线索》是一部运用多种文献资料且以“种族和解”为线索对澳大利亚土著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探讨的靠前首部学术著作。澳大利亚土著问题是因英国的殖民入侵和殖民统治而产生的,而“白澳政策”的推行又加剧了土著澳大利亚人对白人政府的不信任感以及与非土著澳大利亚人主要是白人之间的对立情绪。在这个意义上说,种族和解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去殖民化、重新界定新型种族关系以及建构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属性的进程。基于这种研判,澳大利亚种族和解进程的开启应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初多元文化主义理念的引进与试验时期。经过四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澳大利亚的种族和解进程见证了土著政策领域党派共识的凝聚、土著自决或自治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和解运动的持续和有效铺展以及种族和解模式的渐趋形成等。然而,种族和解是一项撬动传统观念、重新解读历史以及平衡种族地位及其权益的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工程。这就使得暴露土著澳大利亚人与非土著澳大利亚人主要是白人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如土著土地权、土著在联邦宪法中的地位以及土著要求与联邦国家缔结条约等,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在这些重要且棘手的问题上寻求妥协与共识,不仅是有关各方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也在根本上决定了澳大利亚种族和解的前景。
-
C4ISR系统前沿技术研究暂缺作者《C4ISR系统前沿技术研究:第九届C4ISR技术论坛暨指挥与控制学科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是从C4ISR技术论坛收录的论文中精选的60篇优秀论文,涉及C4ISR总体技术(13篇)、指控技术(25篇)、人工智能技术(8篇)、数据工程技术(14篇)四类专题,围绕新军事变革背景下C4ISR技术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从事C4ISR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提供关于C4ISR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思考,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帮助和影响。
-
国际关系史研究辑刊论文目录姚百慧学术辑刊,又作“学术集刊”,特指除期刊、报纸之外,近年来被国内学界和社会公众广泛接纳的一类介乎期刊与图书之间的汇集学术论文的新出版方式。辑刊在形式上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题目,以分册形式按周期定期出版,并有年、卷、期标识序号和正式书号。辑刊在内容上聚焦某一专门研究领域,有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共同体和明确的学科/主题取向。学术辑刊之异军突起,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这些辑刊虽风格不同,但其中论文不乏精品,且往往因以书的形式出版,其利用不像期刊论文那么方便。基于这种现象,《国际关系史研究辑刊论文目录》特收录近年来学术辑刊中有关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论文目录,以方便同人检索利用。《国际关系史研究辑刊论文目录》共收录95种辑刊、829册。每种刊都尽可能地从创刊开始收录(见附录一“征引辑刊目录”)。全书共收论文条目约7000条,每条书目下收入论文名、作者、辑刊名、辑刊期号、起止页码等内容。其中“论文名”按辑刊原文照录,绝大部分为中文,少量为英文、日文等其他语种。“作者”栏收作者、译者、校对者、编者等各种责任人,亦按辑刊原文。辑刊期刊号如有连续的总卷,则按总卷;如无总卷,按分年卷计算。如: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叶自成/北大国际论丛,2006.58-70(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北大国际论丛》2006年卷,第58-70页);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中国/俞沂暄/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302-322(俞沂暄:《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中国》,《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2期,第302-322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非洲外交研究王盈本文是国内首部对战后日本非洲外交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支点,本文尝试对战后日非关系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日本对非洲外交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以“国家身份”理论对其行为逻辑进行阐释。本研究发现,作为外交政策深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国家,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战后日本的对非外交经历了酝酿、形成、调整的变化过程。战后日本非洲意识的酝酿与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从多边国际会议开启的,旧金山和会、万隆会议、苏伊士运河危机会议、联合国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为日本的非洲外交提供了舞台,而这些场合也充分体现了自视“名誉白人”的日本在非洲问题上的摇摆性和功利性。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日本开始重视对外援助在日非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而援助也构成了日本对非关系的基本形式,而“名誉白人”的独特身份认同也使日本的对非援助不同于其对亚洲的援助,而更接近欧美国家。冷战时期,日本在非洲*重要的双边关系是和白人统治下的南非,而对日南关系的考察,充分体现了日本非洲外交的结构性困境。
-
太平洋岛国研究陈德正《太平洋岛国研究》是由聊城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探讨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现实诸问题,重点研究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化、政情政制、对外关系、经贸旅游以及区域一体化。《太平洋岛国研究(第四辑)》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视域下太平洋岛国同中国的关系,太平洋岛屿地区和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
-
全球治理引论王明国全球治理是当前世界政治的重要特征,也是国际关系学科的新兴领域。本书综合分析全球治理的渊源、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观点、全球治理的主体和模式、主要代表人物、不同国际行为体的全球治理战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发展等核心内容。尤其重视系统分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和深入重塑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路径和重要影响等关键内容。 本书的读者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及国际关系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本书力图使读者知晓关于全球治理的基本概念,明确全球化的基本形势;理解关于全球治理和国际制度的基本理论,夯实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掌握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视角和中国实践,具备从中国视角、中国智慧方面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面提升观察、分析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
-
新时期上海合作组织戚振宏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6年3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本中心拥有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的地位。中心主要由中国国内学术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同时聘请部分政府官员参加。中心秘书处设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负责国家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心的宗旨在于以中心为平台整合中国国内智力资源,加强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战略、对策与动态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相应的国家研究中心一道,组成上海合作组织论坛,并通过论坛携手各成员国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发挥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智囊团的作用。中心每年根据形势发展和现实需要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形势报告会等。中心成立以来,已出版三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报告》。2018年11月,中心正式出版了国内首部上合组织蓝皮书《上海合作组织:回眸与前瞻(2001-2018)》。中心定期派遣代表团出席上海合作组织论坛会议,为上合组织的发展贡献中方专家的智慧和方案。2008年5月,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论坛轮值主席首次主办论坛第三次会议,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讲话。2013年4月,中心再次作为轮值主席主办论坛第八次会议。2019年4月,中心作为轮值主席主办论坛第十四次会议,来自八个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的5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