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纪实
-
两代风流刘亚洲 著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炉就是源于一种记忆。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读到其中的一些作品,从此它们就滞留于脑海中,二十年挥之不去,但现在要找到那些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种奇文不能与人共赏的遗憾时时袭来。今年,社里组织一批图书,要送到军队的连队图书室,其时,这种记忆又一次奔涌而出:传奇、惊险、迷人的军营文化,充满崇高感、使命感的军人特质,生死线上闪射的人性光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军旅文学撼人心魄的魅力,即使成为回忆,依然能鼓荡胸中的激情。这不是一个人的记忆,而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种记忆值得与新时期的军人和所有年轻人分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军旅作家和作品爆发式、轰动式地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影响了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那个时代也成为军旅文学最为辉煌的记忆,本套丛书遴选的大多是创造辉煌的那些优秀的军旅作家的已成经典的作品,当年曾经荣获过各种奖项,是讲中国文学史时不得不提到的佳作。那是关于英雄的文学。英雄从来是男儿的理想,女子的向往。壮士出征,八千里路,萧萧易水,大风起兮,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多少诗文流传久远就是因为它的英雄气息,还有英雄那撑起万里江山的铮铮铁骨。刘亚洲、周涛、乔良、朱秀海、柳建伟……他们笔下展示的是一个个英雄的王国,是边塞旷世的豪迈。那是关于英雄的思索。太平盛世,英雄无觅,人说只能见到英雄的碎片,裘山山、庞天舒、项小米这一个个温婉的名字却带给人关于英雄的思索,广阔的雪域高原、辽远的万里边防,许多是非战争状态下的军营日常生活和军人的军旅生涯,和缓的述说却让我们沉思,和平时代该如何感受英雄的气息。兵、将军、军营,即使没有硝烟,也不乏悲壮的意蕴,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成为打动人们的字眼。这就是军旅作家、军旅文学拥有许多关注的理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忍痛舍弃了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所以这套丛书并不能包罗那个时代的全部经典,但至少通过这些经典可以一窺当代军旅文学曾有的辉煌。更为难得的是,这套丛书收录的作家,有的已经撤离了文坛,转移了自己的关注,这些作品或者已经是他们的封笔之作了。当然,诗无达诂,文也一样。经典不需要别人太多的评价与推荐,只需要喜欢的人自己品读。希望喜欢的人可以读到这套书。
-
大征战林耀升、陈雄本书是中国战场、朝鲜战场上重大战役的纪实文学,真实再现当时的战争场面,表现中国军人与敌军斗智斗勇的精彩战斗场面,其中包括: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上甘岭战役、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解放海南之战等。战争的意义比战争本身更重要,这是力量之较量、智慧之较量!21世纪是一个需要阅读战争的年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上甘岭战役……本书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全面再现中国战场、朝鲜战场上重大战役的真相。
-
烽火岁月中的记忆袁成毅,丁贤勇 主编近年来,口述历史在史学研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者在2005年举国上下大规模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组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在全省范围内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访谈活动。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现在生活在浙江、亲历抗日战争的人们。其中以浙江人在浙江经历了抗日战争,谈浙江抗日战争的故事为主要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原籍山东、安徽、广东等外省人,他们在外省经历了抗日战争,但是今天生活在了浙江(如南下干部),他们所谈的多是省外抗日战争的人和事,也有少部分浙江人在外省经历的抗日战争。补编中所列的《身在浙江的异乡老人忆抗战》就是记载了后者的抗日战争中抗击敌人的英勇岁月。访谈中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中难以看到的历史细节。访谈者听到了自己的先祖、亲友们的故事,真切地感受了过去岁月中的苦难与光荣。那些山村乡民,原本过着恬静自然的生活,但日本侵略者打进来了,他们背井离乡,成了难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激起了浙江人民的义愤,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浙江军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不屈、无畏、勇敢的另一个面相。
-
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谢远学,郭山文 主编一九三五年的冬天,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和甘泗淇、李达等红军将领率领红二、六军团两万人告别桑植,冲破国民党军一百三十个团的封锁线,南下缃南,旋风般横扫贵州全境,寻寻觅觅,试图找到一个“滩头” 在尚未意识到长征时,长征已经开始,孤军奋战的经历、给红二、六军团的北上带几多神秘和传奇。翻过茫茫大雪山之后,在魔窟般的大草地上,连草根都被前队人马吃得精光,全军将士陷入狂风、冰雹、饥饿、毒污和沼泽的重围……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整个长征的大后卫。
-
中国第一奇书东方羽《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赫赫有名的书籍,因为所崇尚的是谋略、权术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更有禁而毁之者,私下却时而习之,乐此不疲。《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价值观,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
打与谈的艺术马云鹏 著1948年的冬天早早就到来了。此时,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的小山村——西柏坡,有一个人却安适地仰卧在干草堆上,沐浴着冬日暖阳,这个人就是毛主席。此刻,这位决定着中华民族命运和战争命运的伟人在思考些什么呢?这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也在顺利进行着,龟缩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威力所震慑,在司令官傅作义的指挥下,企图从海上南逃,或经张家口西窜。星期六晚上,虽然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与会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却意气风发、神采奕奕,他们正在策划一次阻止华北敌人窜逃的大战役——平津战役。讨论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京(北京,旧称北平)津(天津)塘(塘沽)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尤其北京还是古都,如何使国民党军队就范,同时又不使这一地区的财产遭受太大的破坏,这成为大家思考的问题。最终,共产党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打与谈之间,找到了一条解放华北的妙方。
-
中原逐鹿喻晓 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淮海战役都有它璀璨的一页。1948年1月,为了改善中原战况,迫使国民党改变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到湖南、江西机动作战,然后进军闽浙赣边,开辟新的解放区,直逼南京、上海,为以后大规模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粟裕将军对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他谨慎地向中央军委提出:部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战场伺机歼灭敌人。这一建议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根据粟裕的建议,决定在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次大决战,这就是淮海战役的构想。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国民党的精锐主力被消灭。斯大林闻讯后,当即在他的记事本上写下:“六十万打败八十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本书编委会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和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10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吉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新四军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参谋长,舒同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与此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旅),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旅),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7师(含第19、第20、第21旅),谭希林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第8师(含三个团)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总兵力约7.4万余人。山东与华中我军在统一编组的同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日伪军进行大反攻,并坚决回击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歼敌近4万人,解放县城及重要市镇约90处,巩固和发展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
-
决战从这里开始安一 著在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对战争的胜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吹响了胜利的号角。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封闭在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然后各个歼灭敌人。然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的问题上顾虑重重,犹豫不决,经过慎重地思考,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先打锦州。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昼夜难眠,是否撤出东北守军的问题使蒋介石十分头疼。战争打到这种地步,蒋介石感到力不从心,想撤出东北守军,重点加强关内的防御。但广大的东北地区又令蒋介石不忍放弃。他派何应钦向冈村宁次征求意见(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暗地里交给日本人许多特殊的秘密任务,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充当国民政府的高级顾问,出谋划策,帮助国民党打内战,日军高级将领冈村宁次就是其中一员),冈村宁次告诉何应钦:“日本军界有句名言,宁可放弃本土也不放弃满洲。”这令蒋介石加强了固守东北的决心。国共双方对东北战局的态度,预示着在东北将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
-
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谢远学,郭山文 主编这是记述我红一方面军自成立以后,至长征开始之前的五年时间内的革命战斗的长篇纪实文学,全面地反映了当年苏区的兴衰沉浮和革命的艰难曲折。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谙熟的历史,是一块人民共和国立国的基石,是一部武装夺取政权之大书的首页,是一阕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绝响,是一部震撼世界的伟大悲壮的史诗。本书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形象、哲学的思辩和心理的探微,全方位、多层面地再现了红一方面军在苏区征战的历史真相。本书以真实的笔调再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悲壮场景,提示了特定历史环境中高层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逆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王稼祥、李德、博古、彭德怀、林彪、蒋介石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兼纪实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