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纪实
-
最后的秋日徐焰著作者在肯定国民党战场的广大官兵和国统区人民抗战努力的前提下,以无可辨驳的大量事实揭露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坐等胜利,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垄断受降权,与投降的日伪军相勾结,企图窃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最后成功的辉煌史诗。
-
满江红王玉彬,王苏红著战争的巨轮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碾压下一道深深的辙印。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恶的殊死搏斗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古老的华夏大地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再生。这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将给现今的人们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内重大战役、战略行动、历史事件的面貌,深层次地表现阶级的、民族的与个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的变迁。宏阔的战争画卷、深邃的历史哲理、全方位的艺术视角与瑰丽凝重的美感之交融,构成这套丛书的特色。\t\t
-
军事名家与三十六计孙德法编著暂缺简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编第一野战军,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358旅、独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1946年9月,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和独立第l旅;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359旅和独立第4旅;第3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并将第1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 西北野战军的成立,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6个旅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王世泰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月初,野战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出击陇东,以调动准备进攻延安之国民党军。3月13日,国民党军以34个旅25万余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15个旅14万余人从南线直攻延安。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3月17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史档案资料丛书》,是为了适应中国近现代史和民国史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就馆藏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独立成帙的档案资料,如年谱、日记、未刊书稿。重要党政军会议记录和工作报告,调查统计资料等选辑而成的一套档案资料丛书。本《丛书》由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于1988年起,陆续编辑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是本《丛书》的一种。全书分为七个部份{一]军委会委员长天水行营等机密作战日记:[二]第二战区机密作战日记污三]第三第四战区机密作战日记真:[四]第五战区机密作战日记:[五]第七第九战区机密作战日记[六]鲁苏、冀察战区机密作战日记[七]第十第十二战区机密作战日记。这些日记,主要记载了1939年1月至1945年12月国民党军对日作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军制造反共磨擦的作战情况,是研究国民党在武汉、广州沦陷后从片面抗战转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重要史料。
-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张宏志著暂缺简介...
-
争吵不休的伙伴任东来著本世纪40年代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关专题著作层出不穷,分别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作者之所以选择美援为题,因为它是40年代中美关系的一个焦点。它既包括商业贷款、财政馈赠,又包括“租借”军火供应和部队整训等军事内容,而围绕着美援的提供、获得、谈判、使用和控制过程,中美双方在合作共同抗日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争执甚至是对抗。因此,透过美援这个现象,来观察这一时期中美之间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相互关系,也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试图避免目前在这一领域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仅从美国对华政策这个单向度来观察和讨论中美关系,而是从双边关系的角度,即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对美政策这双向脉络来研究问题,力图回答下面一些重要的问题:中国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立场为什么会从中立发展到援华?美援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在中美外交中的作用如何?中国是怎样得到并且得到了多少美援?这些美援的分配和用途怎样?抗战前期和后期以及战后初期的美援有何联系与区别?中国为美援付出了什么代价?美国又得到了哪些利益?在传统的治史方法外,作者还试图利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某些希望中美外交政策制订的环境和决策者个人的作用,希望从历史的研究中,寻找出某种适当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美关系。
-
中国雄师张军赋,晋夫编著暂缺简介...
-
从中立到结盟王淇主编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有较长的历史。本书研究的重点,是1931:1945年,即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对中国和对全世界都是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从中日关系来说,这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这次战争,处在进步的时代,中国有了先进的政党,最后以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和中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并且使中国朝着彻底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一从国际关系来说,这是凡尔赛一华盛顿条约体系破坏、崩溃和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时期。大国均势战略理论受到批判,普遍安全原则为人们所接受;根据雅尔塔会议最后确定的安全理事会工作程序,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诞生了,旧日的“国际联盟”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后两个最强大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很快加剧起来,但总的来看,世界的潮流是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本书对早期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及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的地位,作了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是为“序章”。本书的主体结构,大体上按远东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分为7章。
-
才智·胆略·人格的较量谭一青著历史是巨人的传记,因为巨人常常是群众和事业的代表,而战争,又往往使巨人展现其高大的身材。中国革命战争塑造了毛泽东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同时丢不开蒋介石这个战争对手的身影。描写战争,若只写一方,就好像从门缝里看人打架,只见一个人挥拳踢脚,莫名其妙,只有打开大门,看着双方你一拳,我一脚,方能从一招一式品评对手的高下。所以,只有把毛泽东与蒋介石放在一起来研究中国现代的战争,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地反映战争的面貌的巨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