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纪实
-
血战胡兆才编著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胡兆才,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工作,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新四军演义》、《八路军演义》、《中国红军演义》、《解放军演义》、《中美决战在朝鲜》、《宋美龄传》、《许世友传》、《南国枭雄》、《总统官邸》、《跨过鸭绿江》、《抗战烽烟》、《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曾获2002年国家图书奖)。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
-
叫魂刘启安著公元1998年7月13日。日本东京。下午3点20分,东京地方法院大门前聚集着数百名日本人。这些或白发、或青丝的日本男人和女人举着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种文字书写的巨幅标语向法院走去。巨幅标语上写着几行大字是“向细菌战受害者道歉赔偿!”法院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停下了脚步,疾驰的汽车踩下了油门。新闻记者们纷纷打开照相机和摄像机……在这支神情肃穆的队伍里,有三位来自中国常德的男人。他们叫方运胜、李安谷、黄岳峰。在法院大门前,三位中国男人的三双大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这三位来自八百里洞庭的中国男子,是背负着数以万计的常德鼠疫死难者的冤魂东渡日本的。他们要到异国的法庭上,控诉57年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罪恶!他们要让冤死的同胞的灵魂从此安宁!他们要向日本政府和当年的侵略者讨还公道!也就是在1998年7月13日这一天。清晨。方运胜在他下榻的东京的宾馆里,给他死去的祖母、父亲、母亲和哥哥发出了一封永远发不出去的信。他的哥哥方运登57年前死于常德鼠疫,年仅8岁。他告诉死去的亲人,他来到了日本,要给苦难的亲人伸冤。他朝着西方的故乡,双膝跪了下去。故乡啊,祖国!我的亲人!您的儿子在这里给您叩头!为您伸冤!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何况还只57年哩!亲人的血未冷,亲人的尸未寒,亲人的眼未闭。他朝着西方的祖国,双膝脆了下去,热泪汹涌而出……三双中国男人的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一起。“必胜!必胜!必胜!”他们一边高呼着,一边抬起不屈的头颅,向东京地方法院103号法庭走去。一场让世人瞩目的跨国诉讼开始了。一部尘封了50多年的血泪历史再次被一页一页地翻开……
-
红领章陈怀国,陶纯著《红领章》以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的军营为背景,以几位男女军人的成长、恋爱,婚姻和家庭为主线,竭力表现一代军人动人的青春岁月和生命历程。当我们回顾过去时,红领章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既是那个年代军营和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代人青春和理想的代名词。一身绿军装,两面红领章,走进军营成了一代青年人生的最高理想。红领章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70年代的社会是动荡的、复杂的。内忧外患,和平而不宁静,战争随时有可能来临,军人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他们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青春气息、浪漫情怀、英雄主义在军人身上是那样地浑然一体。红领章也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纪念品。当我们怀念和回忆那个时代,它总是能生动地把许多美好的东西再现出来。曾经拥有过红领章的人在怀念着红领章,许多没有机会走进军营的人也在怀念着红领章,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军人情结。人们怀念红领章所代表的那种与人民血肉相连 的亲切感,那种火一样燃烧的激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
-
中国近卫军方南江著当编辑写了多年内容提要,今天回头看,挺蠢,真写傻了。进入假话、空话、套话时代,越是真话截越像假话,何况因文学市场日见渗淡,编辑有时也难免有一点儿虚张声势。《中国近卫军(最新修订版)》的内容全写在封面上了,不多,也不少。读者若信的话,就放松着读一读全书。作于作者,倒想说一两句,方南江是一位职业军人。父辈也是。后来他晋升将军。但文坛并不知道武警部队还有一位写小说的将军,其实,上世纪80年代,方南江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那是1980年,当时的小说奖含金量真高。之后方南江又写过一些中短篇,反响不错,然后就神秘地消失了,方南江再次出现时,已是新世纪之初的2004年春天,一个干干净净的看似很年轻的田人,悄悄坐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最后一排,方南江是作为一个旁听生来听生听每一位老师讲课的,他不仅记住了每一位老师的讲话内容,还记住了每一位作家同学,只是一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他。几个月后,《中国近卫军》送出了出版社。这是方南江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决不是最后一部。因为,《中国近卫军》受到了军内外文学同仁们由衷的赞扬和鼓励,《长篇小说选刊》(创刊号)、《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橄榄绿》四家杂志几乎同时转载和选载,这在当代文坛是少见的,这既是方南江的荣誉,也是品质文学的荣誉。
-
突袭苏联叶皮凡·马卡列夫原著;孙鹏编译“巴巴罗萨”计划,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闪电战”。德军二战以来遇到的最大打击。斯大林应该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根本无法与之做交易的人。尽管他作出了当时看来惟一明智的选择,尽管他知道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但他没有料到,希特勒如此善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导演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战略欺骗,实施了一次又一次几近完美的歼灭战。时空转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云烟,那一场规模最大、最凶残、最野蛮的“闪电战”,正在惊心动魄地上演……为什么频频获胜的一方却逐渐地失去胜利女神的青睐?为什么钢铁的巨大力量改变不了第三帝国军事大厦弱将倒塌的宿命?这些疑问,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
血捍莫斯科马尔钦·科济列夫斯基原著;邱剑敏编译德军望远镜中克里姆林宫的红色穹顶清晰可见,命运将拯救苏维埃的重任交给了朱可夫。红都城下历史重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德军与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一样,严寒中败退莫斯科。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保卫战,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完结。被希特勒誉为最成功的作战计划的“巴巴罗萨”,的确不同凡响,完美地体现了“总体战”和“闪电战”的精髓,一周之内,苏军即损失了五个军。但“莫斯科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预言,却如气球爆裂般响了一下即成了碎片。尽管莫斯科已在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尽管雪凝血红残阳沐血,苏联军民却用生命诠释了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的意义。
-
中印边界秘史(印)卡·古普塔(Karunakar Gupta)著;王宏纬,王至亭译暂缺简介...
-
哈军工传滕叙兖著《哈军工传》详细讲述了哈军工创立、发展的进程,及组建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的历史。全书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对哈军工的深厚感情,生动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哈军工的支持与关爱;热情讴歌了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为创建哈军工和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真实再现了哈军工各级领导和老教授努力创办一流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充分反映了哈军工教职员工和毕业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堪称一部特殊的军校史。作者滕叙兖,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一名初次写作的科技工作者。这名1963年考入哈军工的老学员,早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微波遥感技术,曾被派往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作访问学者,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后被调入深圳,从事高科技项目研究。为广泛收集资料,他几乎自费跑遍全国,在花甲之年忍着病痛,克服重重困难,先后采访了400多名老将军、老教授、老学者,查遍了各地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第一手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写作过程中,他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用史实说话,用真情感人,先后四易其稿,终于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哈军工军校史长卷。
-
20世纪西方大国战争计划研究王辉青著暂缺简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华国富主编军事学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