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纪实
-
中国共产党人 谷文昌孙永明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中国人的楷模——谷文昌的生平事迹。谷文昌是书记6次点赞的一名员,一位县委书记。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县,担任县委书记十年,改变了东山的面貌。他践行“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拿来做什么”的誓言,率领福建省东山县人民苦战十年,筑绿色长城、治风沙,为民敢扛一片天,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了民心,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也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谷文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驱者,是践行中国群众路线的干部典范。谷文昌的事迹展现了中国人崇高的人格魅力,诠释了中国好干部的标准。
-
不忘实干初心 成就美好未来曹丰《不忘实干初心 成就美好未来》由曹丰著
-
永不磨灭的记忆何丽《永不磨灭的记忆:向共和国老战士致敬》是作者对父母这对老战士不平凡人生经历的记述,通过亲历、收集、整理、书写、访谈、制作的相关文字、图片、史料等,展示了他们那一辈老战士走过的岁月、坚定的信仰、坚守的初心、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
中国道路沈夏珠本书从历史、理论、战略的维度建立对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整体性、相关性研究,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从革命、建设中走来的改革道路,揭示这条道路的生成逻辑和内在逻辑,揭示政治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国密码,以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极自觉地行动。
-
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与国家监管罗许成《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与国家监管:基于举办者的视角》对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刻画了举办者的群像。举办者作为民办高校发展方向的领者、办学资源的组织者和大学文化的塑造者,为民办高校制定了有效的教育战略、市场战略和政治战略,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基于举办者的关键作用和历史贡献,保护其合法权益、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其办学积极性,应成为我国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与国家监管:基于举办者的视角》通过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举办者的办学动机、办学能力以及民办高校的权力分配和家族化管理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影响。
-
缅甸军人政权的转型逻辑《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2015年,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全国性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顺利组建新政府,引发全世界关注。虽然目前学界对缅甸是否彻底转型成为民主政体尚存争议,但缅甸已完成了从“纯军人政权”向“军人为主一文官为辅政权”转型的开启继而到“文官为主一军人为辅政权”转型的深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发现,促使缅甸军方放松对权力的控制,从而开启和深化政治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其利益目标的改变和保障条件的完备。具体而言,缅甸军方追求的目标从追求对政权的完全控制转变到追求关键控制,关键控制相对于完全控制或无法控制能够使得军方获得大的净收益,特别是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军事保障这三项保障条件的具备极大降低了军方追求关键控制目标的风险,提供了军人放松权力控制后的安全感。《缅甸军人政权的转型逻辑》建构了一个解释缅甸整个军人政权转型时期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有助于理解缅甸军政权转型的本质,也帮助理解缅甸转型后的政治行为的逻辑。《缅甸军人政权的转型逻辑》还构建起了军人转型动机到军人采取转型行动的因果解释机制,发现了军人政权愿意推动转型的低边界条件,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有助于解释和预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军人政权转型。
-
民主形态论黄君洁《民主形态论:马克思的权力阐释视角》作者围绕社会性权力和民丰制的内在要素及结构功能,勾勒了马克思民丰形态思想的基本逻辑,剖析了民丰制的内在结构和形态分界,对前现代的民主形态、现代民主形态、新型民主形态做了纵向描述和分析。作者立足于国家制度形式范围内民主制的结构和运作,引入了权力民主和权利民主两个基本概念,从横向上分析和比较了民主制诸历史形态的结构和功能,并侧重说明了当代西方现代民主形态状况,探讨了新型民主形态在中国当代的建设,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一本逻辑清晰、内容充实的关于民主形态及其内在关系的学术论著。
-
山东省政务公开发展水平研究报告贺三维暂缺简介...
-
地方政府治理张伟玉《地方□□治理》立足于地方□□治理现状与未来,从探讨现代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治理角色和定位入手,概括总结了地方□□治理的基本理论,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地方□□治理的新成果,围绕新时代地方□□治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别从社会治理、经济治理、绿色治理、城镇化治理、贫困治理、发展规划治理、公共危机治理、大数据治理等方面系统剖析。通过生动鲜活案例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地方□□治理创新经验,总结地方□□治理之道,建构了地方□□治理的理论体系,并为实现地方□□有效治理提供参考。
-
财政分权、包容性增长与治理研究张丹财政分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不乏对财政分权后果的探讨,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财政分权、包容性增长与治理研究》对此加以深化和拓展,即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探讨财政分权的效果,构建了可实际操作和可供验证的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进而检验了财政分权在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以此改进财政体制和财政分权的设计。其突出特色在于为评判包容性增长水平提供可资检验的标准,将研究的视角和内容拓展至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均衡性来验证财政分权的机理及其效果,并比较和借鉴了具有相似发展背景的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实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