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
-
部队网实施战略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部队网实施战略委员会 著,许晓平 等译《部队网实施战略》信息化战争理论、技术与装备丛书之一,内容主要包括: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向网络中心部队的转型;部队网定义;联合能力的发展和国防部网络中心计划与倡议;部队网作战概念与装备的协同演进;部队网体系结构与系统设计;支持部队网信息基础设施的科学与技术;实施战略;受权调查范围的说明。读者对象:部队领导与官兵,军事院校教师和学员,军事电子领域的科研人员及军事爱好者。
-
联合训练学徐根初 主编《联合训练学》的编写,是根据总参2003年军事工作指示和[2003]参训字第106号、203号通知精神,在军事训练学二级学科理论专著编写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为完成好这一具有时代性、开创性的重要科研任务,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原战役战术研究部)成立了以第二、第五研究室为主体,吸收院内其他单位部分人员参加的课题组。编写工作于2003年5月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课题组实现了预期的愿望。本部理论专著,由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徐根初中将担任主编,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原部长吴政宏少将、第二研究室主任杨志远大校和第五研究室研究员姚宁大校担任副主编。各章撰写人为:第一章,杜立平上校;第二章,蒋亚民大校、张庆春大校;第三章,陈大利上校;第四章,袁林大校、任剑中校;第五章,傅秉忠大校;第六章,姚江宁大校、周润根少校;第七章,张培高大校、娄剑麒少校;第八章,李奕辉大校、穆永鹏中校;第九章,潘新毛大校、段伦宗上校;第十章,叶志强上校。全书统稿总成工作由姚江宁、蒋亚民、李奕辉、陈大利完成。
-
军队后勤军事训练学苏书岩 主编根据编委会的统一部署,军事训练学二级学科理论专著编写工作于2003年5月全面启动,相关单位分别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课题组,实行主编负责制。由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组织编写《联合训练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组织编写《陆军军事训练学》、《军队院校教育学》,总参动员部指导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组织编写《预备役军事训练学》,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和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训练主管部门分别组织编写《海军军事训练学》、《空军军事训练学》、《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学》、《武警部队军事训练学》、《军队后勤军事训练学》、《军队装备军事训练学》。总部机关训练职能部门及军事科学院有关专家共同谋划军事训练学二级学科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全程跟踪掌握情况,加强学术指导和工作协调;各单位主管编写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统筹安排工作,对重大学术问题严格把关;各课题组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虚心求教,群策群力,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加工;其他相关单位对编写工作给予了充分的学术和物质保障。经过全体执笔撰写人员近两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军事训练学二级学科理论专著的编写任务。
-
孙子兵法王健民 等编著《孙子兵法》,又称《十三篇》、《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被后世尊为“百代谈兵家之祖”。宋朝时更列为集华夏兵书精萃的《武经七书》之首,对中国军事乃至整个文化均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孙子兵法》也是现在存世的第一部军事著作,早在唐代就已东传Et本,明代传人欧洲各国,现有英、法、俄、德、捷等各种文字译本,不仅在军事领域享有极高声誉,还提供给世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营养和借鉴。《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时齐国人,原为陈国公子完之后。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曾助吴王阖闾大败强楚,攻人楚的都城郢,又败齐于艾陵,挫晋于黄池之会,使吴国“显名诸侯”。据说,《孙子兵法》便是孙武在其晋见吴王阖间时所献的十三篇兵法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的。我们编选的这套《孙子兵法》,共分三大部分,一、原典精读,二、要点精析,三、名家阐微,并配以精美插图。“原典精读”有“原典注释”、“原典译文”和“原典讲解”等内容,不仅对兵法的字句进行释译,还对该篇的主旨进行归纳。“要点精析”则分层逐点对兵法的要点进行精要的分析,有理论有事例,阐微发隐,举一反三。“名家阐微”部分则精选中国古代著名兵家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孙子兵法(套装共4册)》插图大部分选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版画及明、清人所绘的历代人物肖像。全书层次清楚,详略得当。《孙子兵法(套装共4册)》在编选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孙子兵法》的研究成果,由于体例及篇幅的关系,未能一一列名,我们在此对这些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探索表示由衷的敬意。
-
侦察情报装备《空军装备系列丛书》编审委员会 编《侦察情报装备》作为了解空军装备、学习高科技知识的读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空军装备及相关技术,对于认识空军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空军武器装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探讨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特点、规律,引发更多的人关注国防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武器装备是军队改选使命任务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空军武器装备集现代科学技术尖端成果之大成,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关联。一向引发人们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
EW101-电子战基础(美)阿达美 著,王燕,朱松 译多年来,EWl01始终是美国老乌鸦协会会刊《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 of Electronic Defense,JED)一个广受欢迎的专栏。在每月一期的《电子防御杂志》中,EWl01栏目讨论了电子战(EW)的各个方面。没有人真正了解这个专栏深受欢迎的原因,但勿庸置疑的是它对很多人都是有帮助的。本书汇集了EWl01系列专栏中前60期的文章,将其编辑成章,同时增加了一些资料以保证内容的连贯性。本书主要针对的读者是:刚进入电子战领域的从业人员、专家,以及与电子战有关的技术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个读者群就是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总的来说,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能对电子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电子战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一般的电子战相关运算。虽然此书即将出版,但EWl01栏目还将继续在JED杂志上连载。电子战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有关内容可以讨论很多年。我期待着将来能看到本书的一系列版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节省您的时问,解决您的问题,有时还能帮助您摆脱困境。
-
EW102-电子战进阶(美)阿达米 著,朱松,王燕 译EWl01(电子战基础)是《电子防御杂志》上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栏目,迄今已持续了10多年,每月都以短小的篇幅讲述电子战知识,涉及了电子战的方方面面。在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了一些新素材,出版了《电子战基础》(EWl01)。这本书,同其在期刊上的栏目一样,受到读者的好评。自那以后,又写了差不多60期的栏目文章,其中一些是对第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而另一些则涉及全新的领域,于是现在就准备推出第二本书《电子战进阶》(EW 102)。本书的目标读者同《电子战基础》一样,是针对新入行的电子战从业人员、电子战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电子战外围技术领域的专家。另一大类读者就是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必须根据电子战知识来做决策。总之,本书就是针对那些希望了解电子战概况、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总体层次计算的读者。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电子战同行们,无论是穿军装的还是不穿军装的。你们其中一部分人曾多次出生入死,另一部分则长期加班劳苦,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普通人无法了解的。我们的行业是一个陌生而富有挑战的行业,更是一个前无古人、充满创新的行业。诚挚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在这个行业中更好地发展。
-
军事试验最佳规程(美)阿尔伯特 著,郁军,周学广 主译《军事试验最佳规程》由CCRP集中最优秀的智力资源撰写,在总结梳理以前试验所获得的重要基本思想和诸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出指导作用,清晰地阐述了试验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还给出案例和讨论,表明为什么遵循合理的试验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试验最佳规程》对海军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
防空防天信息系统及其一体化技术刘兴 著本书论述了防空(含空中防御和临空防御)防天(含弹道导弹防御和太空防御)信息系统及其一体化技术。主要有威胁分析、发展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防空防天目标的主要特性和发展情况,包括空中目标、临空目标、弹道导弹目标和太空目标等;论述了美国和俄罗斯的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包括情报侦察系统、预警探测系统、空间监视系统、防空防天指挥控制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反卫星系统等;论述防空防天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一体化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主要特性,防空防天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技术和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技术;论述一体化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软件技术,包括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的综合集成技术,自适应状态融合技术和目标识别融合技术;论述防空防天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支持技术,包括防空防天作战决策支持技术,防空防天系统多级连续引导技术。防空防天信息系统的使用性技术等。防空防天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是使防空防天信息系统造价最低和作战能力最强的综合集成技术。读者对象:从事防空防天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部队使用人员,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有关专业对防空防天感兴趣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
-
信息化条件下外军数据链应用研究王立强 主编《信息化条件下外军数据链应用研究》根据外文资料翻译整理,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为背景,对外军数据链的发展建设、需求分析、运用方式、应用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外军数据链应用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数据链的涵义、基本特征,对数据链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描述。第二章,介绍了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和作战形式。第三章,介绍了外军数据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四章,介绍了外军典型数据链的作战应用,包括Link-16数据链和“爱国者”数据链。第五章,介绍了美军陆航数据链及其作战应用。第六章,对信息化条件下数据链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