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
-
我与美军零距离陈伯江 著《我与美军零距离》议作者在美从事客座研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作者与美军高级将领(包括国防部长与参联会主席、副主席等)和著名军事专家交往、访谈以及对美军统率机构、院校等参观访问的第一手材料为内容,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的趣闻轶事,同时结合10年来美军主导下进行的沙漠之狐、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对今日美军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
21世纪大国军事理论发展新动向肖裕声 主编本书专述了世界一些主要大国军事理论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客观而有重点地介绍当今世界大国军事理论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前沿观点,同时兼顾大国军事理论发展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相信读者通过本书能够找到一些有益于新世纪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参考与启示。
-
美国新保守主义王联合 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就成为世人关注的议题,而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思潮也由此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学术界对美国自由主义外交理念和行为的研究已多有涉及,相形之下,对保守主义特别是新保守主义外交影响的研究却显得落后许多,这或许是因为新保守主义的年轻和独特而使自身既不易引人注意又难以为人理解所致。但尽管如此,新保守主义却具有不容忽视的活动能量。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它已经两度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立论的重点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在结构安排上,本书从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以它和自由主义及保守主义的关系为切人点,对新保守主义的兴衰流变、基本思想和主张及其对美国外交,特别是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运用上,本书以民主和平论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为分析框架,突出了新保守主义道义和实力两手并重的外交理念。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历史的、哲学的和政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映衬出新保守主义的历史底蕴和政治哲学内涵。新保守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保守主义阵营的一支新生力量。从外延上看,它是以新保守派为代表的一种政治思潮,是新保守派对60—70年代美国政治发展趋势的思想反映。从内涵上看,它最初从自由主义起家,却以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学说为哲学基础。在其理论形态的建构过程中,新保守主义吸收了古典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新保守主义在思想渊源上的双重性使它总体上比传统保守主义显得“左”,而与自由主义相比却又显得“右”。具体表现是,它在国内事务中坚持倾向保守的观点,信奉古典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主张实行有限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外交政策上,新保守主义信奉民主和平论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教条。它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在国际事务中注重意识形态因素,推崇美国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主张积极推广美国式自由、民主和人权,强调充分运用美国的实力优势处理对外关系和对付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挑战,要求实现和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9·11”事件发生后,新保守主义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提出了对恐怖主义组织和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方针,以及对“无赖”国家进行“政权更迭”的理念。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一波三折。60一70年代,新保守主义从自由主义倒戈,转向保守阵营,并在当时的政策辩论中崭露头角。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一批新保守派人士加入了里根政府,得以把他们的外交理念变成政策实践,从而使新保守主义名震当时。冷战结束后,新保守主义一度陷入低潮。但是,世纪之交,乔治·W·布什政府的上台为新保守主义提供了东山再起、重整旗鼓的机会,“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使它的政策主张大行其道。布什政府与新保守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共通性,这使得新保守主义主导布什政府的战略思维和政策选择成为可能。“9·11”后,这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事实上,正是在体制内外的新保守派的共同影响下,布什政府在21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外交“革命”——美国的安全战略由奉行长达50年之久的威慑与遏制转变成先发制人。新保守主义影响布什外交的典型表现是,美国不仅对伊拉克发动了先发制人和促使伊政权更迭的战争,而且以伊拉克为起点推行改造中东的民主试验。同时,布什政府一度在对华政策上倒退,造成中美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主义对布什外交的影响达到顶点的标志,新保守派的意识形态煽惑及其在布什外交决策程序上的推动对美国一意孤行地走向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新保守主义一时的风光却不能掩盖它同时面临诸多挑战的事实。从社会力量、经济资源、外交压力和国际格局来看,新保守主义要想真正打赢“观念之战”仍然是“任重道远”。就当前而言,伊拉克战争对新保守主义既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块试金石。伊拉克重建的成败得失将直接决定新保守主义的影响限度和发展前景。伊拉克民主建制若遭到失败,新保守主义将难免信誉扫地。因此,集中和辩证地看,伊拉克战争既是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达到顶点的标志,也很可能是它盛极而衰、从波峰跌向谷底的开始。
-
信息时代的美国国防赵彦亮 编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战争形态、国防建设等,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着眼时代特征认识国防问题,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作为引领当今时代军事发展潮流的美国,其在国防安全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新情况、新特点。《信息时代的美国国防》通过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国防历史的嬗变,系统地描述了信息时代美国国防理念、国防体制、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国土安全战略、国防转型、国防建设的特点规律与发展趋势,揭示了信息时代国防建设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
帝国精锐马文俊,王懿 著《帝国精锐:二战德国特殊部队》精选了过去在突击所刊登德军精锐部队的文章,除了山地步兵师外,其余均是在开战后成立的部队(虽然赫尔曼·戈林团是二战前就组建,但当时是负责警卫工作),像突击炮营、犀牛驱逐营、重装营都是因为武器的发展而新成立的部队,夜间战斗机也是因为西欧激烈的空战因运而生,最奇怪的是戈林伞兵装甲师是由空军警卫团而逐渐变成一支可怕的陆上武力,这些部队比名气可能没有像国防军的大德意志(GD)或是党卫军的(SS)第一装甲师(LSSAH)来得有名,但是无论从人员训练、支持作战、战斗效率都毫不逊色于德军其它的王牌部队,只不过要如何称呼这些在战史上并不多见的部队。
-
国家海上安全张炜 主编国家海上安全问题,是一项基于多种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军事战略、海军战略以及思想文化等,边缘性和综合性很强。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可参考的文献和成果不多,尤其是有关中国的国家海上安全问题,理论成果更为鲜见。本专著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了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主流安全理论,研究了当代新兴的安全理论,也梳理了相关国家有代表性的海上安全实践和理论,并根据军事科学研究学科体系关于“国家安全战略学”的分类,立足于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努力探索和力图建立国家海上安全的基本理论体系。同时,为使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本专著还立足国家海上利益的拓展,把握国家海上安全的战略需求,采取现实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理论观点及对策建议,力求对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运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海权俞学标 编著《海权:利益与威胁的双刃剑》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国家战略深入研究后提出,瓜分陆地的战争尚未结束,争夺海洋的战争已愈演愈烈,“寸土必争”将被“寸海必夺”所替代,争议海域将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将首先从海上发起,“以海制陆”将成为基本的作战样式,“新制海权”即争夺国家利用海洋和在海洋发展的控制权将成为战争的首要目标。
-
菊花与锚刘怡,阎京生 著本书为“经典战史回眸”系列丛书之一,对日本沿海军从明治建军,通告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直到挑起太平洋战争,最终走向灭亡的历程进行了具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
-
武器装备采办制度概论魏刚,陈浩光 编著本书以我国推行武器装备采办制度改革急需理论研究成果为背景,内容分为武器装备采办制度基础理论、武器装备采办法规、武器装备采办组织体制、武器装备采办运行机制四篇,对武器装备采办制度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构建了武器装备采办制度理论体系,论述了武器装备采办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结论和重要观点,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武器装备采办制度研究方法。本书探索了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采办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性规律,提出了对推行我国武器装备采办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和建议,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本书既可供军队装备机关论证制定武器装备采办制度改革方案时参考,也可为地方、军队有关管理改革研究单位借鉴,还可作为武器装备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使用。
-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等编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