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
-
许世友上将金冶等著用身经百战来形容许世友一点都不过分。他还是个孩子的时侯,就入少林寺,通晓十八般武艺。在大革命时期,他以敢死队队长出名,无论是红军时期的大刀团长,还是抗日时期的骑兵司令,打胶东,战济南,出奇制胜,屡建奇功。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许世友从士兵到许世友为人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孝两全的思想和人格和魅力。<
-
周希汉中将韦晓咏,罗元生著从麻城周家坳走出来的周希汉中将,一生转战南北,大难不死。他既有虎将风度又有儒将见识,被誉为聪明过人、勤奋过人、才干过人的一代战将。红军时期,紧跟徐向前开辟鄂豫皖,转战陕甘川;抗日烽火中,伴随陈赓大将,东征平原大地,西征太行山区;解放战争中,驰骋三晋,逐鹿中原,鏖兵淮海,横扫两广……建国初,出任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为创建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海军,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而呕心沥血。<
-
湘江之战黎汝清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934年11月30日湘江西岸;1934年11月30日湘江西岸阻击阵地;1934年11月30日·黄昏湘江东岸;1934年12月1日湘江西岸—军团阻击阵地;1934年12月29日湘江东岸黄土岸高地;1934年12月1日湘江西岸界首;1934年11月·中旬南昌行营;1934年12月2日新圩、文市之间无名高地1934年12月2日油榨坪资水河边;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宁都;1932年10月江西宁都北郊李园村;1934年9月·中旬于都竹沟村;1934年12月4日越城岭山中;1934年12月6日越城岭山中;1934年10月7日中央苏区瑞金;1934年12月——1935年1月宝界岭山中;1934年10月28日于都河畔;1934年11月10日于都竹沟村;1934年12月南昌行营;1934年12月11日湘南通道;北京——宁都。
-
秦基伟上将徐贵祥著红军主力乘夜色突破包围开始长征,已被留下养伤的十七岁连长秦基伟毅然追上了队伍。这以后,终于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赫赫战将——血战临泽,鏖兵祁连,威震太行,驰骋淮海,纵马长江,西南剿匪风卷残云,上甘岭上打出了八面威风。本书文笔流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秦基伟的戎马一生,作品思想内涵广阔,意境深远。<
-
皖南事变黎汝清著一部具有突破性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问世了。这是一部政治上大胆而审慎的、文学史学方面丰富而缜密的、军事上有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哲学方面思虑颇深,教训深刻的多功能的巨制。它具有斗争史诗和心灵史诗交融的特点。它值得有识之士、有心之人一读。它不是《百年孤独》,不是《世界末日之战》它有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真实而浪漫的情节,有纪实小说型的确凿的历史依据。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思辨性是它的灵魂。参军45年来,由于在精锐主力部队参加过几十次作战又多年研究党史军史,对革命战争与战争人物的感受当然又有不同,不会像初次上老山的诗人那样感受最强烈的只是流血与死亡,对于皖南事变及以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就有较深的思考。
-
战将陈赓 上党之战 邯郸之战寒风著本书前言本丛书共五册,作者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如上党之战,邯郸之战等,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写了陈赓、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诸位革命先辈在民族解放的事业中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该书内容丰富,洋洋千万字,资料翔实,集知识性与可读性一体,通过这套书,读者可对整个解放战争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当他醒来时候,部队已经无影无踪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滚到山底,只觉得有一块石头挡了一下,以后就省人事了。现在,他两手抓着一棵小树,勉强地站了起来,定了定神,便扛起95斤重的机枪,准备向南山方向去寻找队伍。
-
信息化战争军事装备动员陈东营、张旅天《信息化战争军事装备动员》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军事装备动员问题是一项具有战略价值的工作,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正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动因和基本逻辑起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军事理论为指导,以新的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得出符合信息化战争客观需要的结论。注重对战史战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古今中外典型战争、战役实践的研究,特别是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践的深入研究,结合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揭示信息化局部战争军事装备动员的客观规律。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装备动员的基本理论,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军事装备动员理论,力争为我军装备动员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
果壳里的帝国吴稼祥著主权的二重性 其实,领土主权与爱情有相同的一面,都是排他性的;也有不同的一面:爱情的排他性是无条件的,领土主权的排他性是有条件的。在爱情关系中,第三者肯定至少是其中一方的情敌;在国际关系中,它国未必都是潜在的侵略者。 在三种情况下,领土主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邻国家都是或至少有一个是世界顶级大国; 第二,在相邻的国家中,各国都不是,或其中有一个不是民主国家; 第三,在相邻的国家中,每个国家居住着一个占主体的民族,而且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转变成近代以来民族之间的仇恨,从而激起相关国家内部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 第一条可以称为“强邻条件”,第二条可以称为“非民主条件”,第三条是“民族条件”。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强邻条件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国际战略,其依据就是顶级强国相互争霸,削弱对方是彼此的国策,不可能相互开放领土空间,就如同今天的俄罗斯防中国移民甚于防川。 非民主条件涉及国家主权的归属问题,对于主权归属明确的君主制来说,领土主权是属于君主的私有财产之一,自然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对于主权归属不明确的近现代全权政体和威权政体来说,由于其主权被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独占,如果它是大国,邻国或邻近地区不敢向它开放领土空间,怕被专权;如果它是小国,它不敢向邻国开放领土空间,害怕丧失自己的权力。台海局势接近前一种情况,朝鲜半岛接近后一种情况。 而日本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是由于民族条件的存在。 但在二战后的西欧和今天的全欧(不包括俄罗斯),这三个条件都已不复存在。首先,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不再是世界顶级大国.德国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三,但仍然在为争取国家主权的完整苦苦挣扎,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欧洲越来越成为全球大国政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其次,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告别君主制、全权和威权体制。法德两国之间的民族和解也使得欧洲内部孽生民族主义的土壤大大贫瘠化了。 在领土主权的排他性减退的地方,它的另一重属性_相容性和开放性便显露出来。对于这一点,许多国际政治观察家和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了。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观察到,欧洲传统的主权民族国家概念正在被“欧洲概念”所取代,推进这一进程的首要国家是法国。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在一篇题为“超越民族国家”的论文中则以更哲学化的方式指出,领土主权统治是欧洲直到17世纪才出现的国家形式,二战以后,“典范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社会福利国家”,而且他主张“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他提到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指要进一步实体化的欧盟。 澳大利亚的两位国际政治理论家也得出了与哈贝马斯类似的结论:“欧洲的均势体系,正如它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演变那样,变成了排他性主权观念的同义语”,然而,当今的“若干趋势表明,领土主权观念的排他性正渐渐受到侵蚀。……更密切的观察表明,相当多的双边和多边安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弱化了领土划分的逻辑力量和政治力量。这一趋势的一个突出事例就是20世纪集体安全原则的凸显,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解铃还需系铃人。其实,最早发明主权民族国家和最早发现欧洲列强将退出大国政治舞台,以及欧洲国家领土主权将显现相容性的,都是法国人。早在1920年,法国地缘政治学家阿尔伯特·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1872—1940)就在其名著《欧洲的衰落》里就指出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国家构成了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他认为莱茵河并非是一个自然疆界,而是一个自然连接的人类构件,它不是法德之间的一条分水岭;他反对当时现实存在于法德之间的“血腥而贫瘠的边境”,预测那里将会是“富裕而辉煌的通道”。他的思想成了欧共体和欧盟的起源。P.185-188
-
首都全民国防教育读本暂缺作者本书介绍了有关国防历史、国防战略、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国防动员等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
-
中国禅寺刘煊,(韩)志安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宗教有关的项目占百分之九十。全世界宗教徒超出25亿人,约占总人口数五分之三。中国寺庙有收藏文物的传统,习称镇寺之宝。现今留传下来的古代书法作品,以庙宇收藏最多。僧人有云游四方的传统,禅僧“遍参”名山高僧大德。早期的游记常出自和尚之手,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中国禅寺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中国寺庙有收藏文物的传统,习称镇寺之宝。北京房山云居寺收藏的石经有1万多块,保留1122部佛经、许多大庙保存有皇帝的墨迹,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举世惊叹,敦煌文书出现也震动世界。中国古代非经济目的的有意识收藏活动,大抵开始于书画艺术成熟的魏晋时代。现今留传下来的古代书法作品,以庙宇收藏最多。这里包括碑帖、摩刻、匾书、楹联、抄经等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