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
-
常德八千师韩文琦,张金龙,李诗琦 著1943年11月2日,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率领澄田的藤兵团(第39师团)、赤鹿的镜兵团(第13师团)、山本的幸兵团(第3师团)、岩永的京兵团(第116师团)、佐久间的侩兵团(第68师团)以及直属部队10万余人,气势汹汹地从鄂西和洞庭湖以西的华容等地,分三路向常德推进。11月13日,日军攻陷石门,继而向桃源和慈利进犯。11月16日,日军伞兵空降桃源,日军在汉奸的带路下从陬市、河袱进逼常德,一路日军则从湖北经津市、澧县从临澧直扑常德,另一路日军则同时经南县、安乡进攻常德。11月18日,日军第116师团与第68师团逼近常德,守军在常德外围涂家湖打响了保卫常德的第一炮。国民政府的战略意图是如何诱使日军第11军出击的主力汇聚于常德城下,然后让两线兵团顺利于常德钳杀日军。因此,常德成为会战主战场已确定无疑,常德保卫战的成败则成为整个会战的关键。1943年11月19日至24日,常德城被5万余日军四面包围,而担任守城任务的不过是第74军第57师一个师。孤军孤城,八千壮士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生死决战,谱写了抗战史上以少敌多、以弱抗强的可歌可泣的一幕。
-
1940横刀枣宜线张慧 著大进大退后的拉锯战,中国军队和日军在进行着一场意志的较量,一期期整训,一波波攻势,在机械化战争的年代,除了武器装备的杀伤力,人的精神力似乎是更为关键的因素。武汉失守后,九省通衢地门户大开,但侵略者的铁蹄并没能长驱直入,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信阳、随县、枣阳、襄阳、宜昌,1940年5-6月,日军发动了武汉会战以来对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第5战区的将士们果敢迎战,以死相搏。总司令张自忠、师长钟毅血染疆场,三万多忠魂归故土。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滔滔长江水作证,中国是打不垮的。
-
悲情中条山卢兴顺,刘波 著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做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战役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第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分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1941年5月7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进犯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中国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中国军队“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名”。中条山战役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
喋血昆仑关陈良武,季晓丹 著1939年9月,德军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军趁火打劫,为在东方与德国相呼应,决定侵犯我国广西,切断中国与越南这一抗战时期中国最后的对外交通线,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参加桂南会战的日军作战主力是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第5师团。第5师团从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它是日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师,号称“钢军”,拥有轻、重型战车60余辆,各种口径火炮70余门以及各种汽车500余辆。中国军队参加桂南会战的兵力初期是第4战区第16集团军第31和第46军两个军的兵力。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5旅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在钦州、防城登陆后,兵分三路由邕钦公路北向南宁进发,24日南宁沦陷。12月4日,日军又侵占了南宁东北50余公里外的重要关隘昆仑关。此后,中国军队部署反攻,从湖南调来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5军参加收复南宁的任务。第5军是中国的第一个机械化军,训练水平和战斗力在国民党军队中名列前茅。桂南会战爆发后,第5军在昆仑关闪亮登场。进攻昆仑关的战役于1939年12月18日凌晨打响,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第5军将士不负国人期望,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用猛烈的炮火向日军轰击,用坦克冲击,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冲锋,最后终于摧垮了日军的防线,于1939年的最后一天,即12月31日中午收复昆仑关,全歼日军第5师团有“钢军”之称的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以下4000余人,创下了中国军队在抗战爆发后首次全歼日军旅团级作战单位的辉煌胜利。但第5军也付出了牺牲14000余人的重大代价。
-
1942远征将士碑沈铁,黑马 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其主要的战略方针是在远东地区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但对于中国而言,缅甸等地成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无法进入。因此,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在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完全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到4月,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开进。当时中国军队掩护英军撤退,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
滇西大复仇卢兴顺,刘波 著滇西反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将日寇逐出国境之先河。中国远征军及滇西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滇西反攻战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16天,日军第56师团全部被歼,第2师团及第53师团被歼一部,死伤、被俘共21057人。中国军队出动7个军14个师和其他特种独立团共16万多人,伤亡、失踪共67463人。滇西反攻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败大局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伤亡20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大史诗。
-
1939赣北大争夺刁乃克,谢中坤 著在对决中,国民党军第3、第9两战区,抽调了5个军33个师共22万兵力,统归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指挥,总部设南昌。战场分东面吴城、西面武宁、正面修河一线。日军第11军动用了三个半师团兵力,共12万兵力,调用了海军和空军参战,运用了自侵华以来最为集中、猛烈的炮火和最为密集、频繁的毒气。南昌保卫战,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防守战。1939年3月17日下午,自东面战场吴城打响。3月20日,日军从修河虬津、张公渡正面突破(与此同时,日军在西面战场也向武宁发起了牵制战),3月27日南昌失陷。继之,日军又连续攻占了庐山、高安等要地。第二阶段,为反击战。南昌失陷后,蒋介石为打击投降派,配合国际形势,命令罗卓英夺回丢失的南昌。4月22日,随着中国空军十余架飞机对奉新敌机和周围日军仓库进行轰炸扫射,标志着中国军队南昌反击战全面开始。第30集团军在“四月反攻”中,担负了武宁阵地牵制战和敌后破坏作战。4月23日,右路大军第32军第79师、预5师一部由武阳、谢埠之间渡过抚河向西攻击。滇军第1集团军第58军和第60军趁机向奉新西南之地压迫。第74军在高安一线给予了日军以痛击。第74军是诸多反攻部队中打得最好的一支部队。第19集团军令第49军除一部负责袭击锦江北岸及生米街日军外,主力留作机动作战。其他主力则兵分两路,一路攻取马鞍岭,掩护攻击军侧翼,并牵制位于奉新日军师团主力;另一路则牵制安义、靖安周围之敌。在南昌反击战中,陈安宝军长以身殉职,第26师师长刘雨卿血洒疆场。由于国民党军在反击中没能彻底切断南浔线,致使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导致中国反攻部队受挫。5月9日,蒋介石不得不下达了停止攻击的命令。
-
空中飞虎队胡耀忠 著在抗日战争的恢宏历史画卷中,《空中飞虎队: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所讲述的仅仅是一个特写镜头。《空中飞虎队: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集中笔墨记述了陈纳德率领飞虎队在中国战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一支微型空军将不可一世的日本空军逐出中国领空的传奇经历。至诚地希望读者朋友记住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人们,因为中华民族绝不是忘恩负义的民族,她会用自己特有的、最深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深情。
-
1941抗敌豫中南万娜 著在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重庆过程中,其空军的战绩可谓“骄人”,其地面部队也不甘“落后”,1941年初在豫南大地上,发起了新的战争攻势。此时的蒋介石以及李宗仁等高级将领,经过四年多的对日作战,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奋起反击日军的攻势。一场中原大战在此背景下拉开大幕。
-
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彭苏 著一场外国传教士与红军长征先遣队的意外相遇,开启了一个“帝国主义分子”在红军中的十八个月俘虏生活,一段随着红二、六军团在湘鄂黔川滇转战的艰苦岁月……他为萧克翻译了至关重要的贵州地图,为贺龙的女儿编织毛衣,目睹了红军战士的战斗、学习、打土豪……他亲历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他是第一个向西方详细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比斯诺和它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他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从对红军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对自由的渴望到对长征岁月的无比怀念,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中国时时挂怀?五十年后,当八十多岁的薄复礼与七十多岁的萧克将军奇迹般地取得了联系,又会谱写一曲怎样的红色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