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
-
太空、战争和安全[印] S.Chandrashekar 著,丁丹 译本书以国际太空资源竞争与利用为背景,研究印度在太空领域的现状、潜力以及发展战略。全书共8章:第1章为绪论,阐述太空中的和平体系、全球航天力量结构等;第2~5章详细介绍太空态势感知’天基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天基情报监视与侦察,以及印度在天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的支持服务方面的产能、能力和差距;第6~8章介绍印度太空发射产能和能力,弹道导弹防御、反卫星武器和太空武器以及以网络为中心的印度太空战略。
-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宋杰 著历史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但因历史线索错综复杂、史料记载匮乏、考古发现有限,所以目前对三国兵争要地、攻守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书作者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事重镇、军事方略进行细致考索和论述,对三国时期战争的路线、关防、部署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专著。书中绘制了52幅战争地理图,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
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张纪海,陈妍 等 著《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为应对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动员决策这一主线,针对决策需求、决策过程、决策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开展研究。《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共11章,包括绪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动员、美国国防及经济动员信息化、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导论、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新一代决策支持系统、基于预案的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系统、基于多主体的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仿真方法、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基于CBR的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高等学校教材,适用于从事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同时也适用于全国国民经济动员干部的理论与业务培训,对其他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Ⅲ华振中,朱伯康 著,李莺 张树 编《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Ⅲ》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丛书》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一,本套丛书精选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关于两次淞沪抗战的珍贵史料,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丛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上海抗战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
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部兵器发展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常用的多种实战兵器,包括长兵、短兵、远程兵器、卫体兵器和原始热兵器等。所录兵器在史料、文物和精美绘图的基础上,深刻阐述其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等,并辅以战争故事,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兵器体系,消除小说、评书和戏曲带来的误导,还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原貌。
-
孙子新注张文儒,撰 著《孙子》即《孙子兵法》,全书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组成,涉及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是世界上现存z早的兵书,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z富哲理性和z具持久影响力的兵法。《孙子新注》为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以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明代《道藏》本《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和《岱南阁丛书》本孙星衍《孙子十家注》为校本,进行校注、疏解、辨证。注释对前人成果择善而从,并罗列重要异说;疏解是对注文中某些要点作展开说明;辨证则是对书中重要的概念与判断以及学界的不同见解作适当评断。
-
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孙继民 著国内学者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成果中,有关府兵制的论著就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这种状况固然揭示了府兵制对唐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学者们对它的重视,同时却也反映了唐代军事制度领域中畸轻畸重的客观事实。随着整个唐史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逐步拓宽,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府兵制继续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的视野又逐渐转向过去不曾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领域。本书就是针对唐代行军制度研究薄弱的现状而进行的研究,全书共十二章,从行军在唐代武装力量体制中的地位、行军制度之前的出征制度、唐代以前的行军制度、唐代行军的兵员构成、唐代的行军统帅和军将、唐代行军统兵机构的僚佐、唐代行军的编成及编制、唐代行军的兵种及其构成、唐代行军的真差、预警、警戒、唐代行军的一些战术规定、唐代行军的后勤保障、唐代行军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该书曾于1996年于台湾出版繁体字版,而今所出则为简体字增订本。
-
明蒙战争李湖光 著来自蒙古草原、依靠骑兵起家的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中后期衰落了,但骑兵并未过时,仍旧在元亡明兴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兴的明朝用武力统一了中原,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多次派兵主动出击,深入蒙古草原内部,对逃回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鲜有败绩。然而,自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继位之后,转攻为守,蒙古诸部卷土重来,纷纷南下与明军对峙。到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位时,由于治军无方,致使北征的数十万人马在土木堡的决战中一败涂地。名臣于谦临危受命,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惜因内部斗争最终人亡政息。此后百余年间,明蒙双方两相对峙,时战时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趁此时机在东北不断发展壮大,明朝与蒙古的战争就这样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新的一次改朝换代即将到来。
-
近代的尺度茅海建 著本书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天朝”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失矩”,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
砺箭宋忠平 著作者立足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建设一流军队的背景,从全球弹道导弹、中国弹道导弹以及战友情三个角度对弹道导弹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彰显了弹道导弹“护国神器”的地位。本书上篇全球弹道导弹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国的弹道导弹发展情况,展现了各国在护国神器上的激烈竞争;中篇中国弹道导弹介绍了我国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弹道导弹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发展过程中老一辈军工人的鞠躬尽瘁和火箭军的艰难勇敢;下篇战友情是作者讲述亲身度过的难忘的“第二炮兵”的经历,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