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
-
装备采购市场契约机制研究邹小军 著本书运用现代契约理论尤其是关系契约理论分析装备市场这一特殊对象,在借鉴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和交易治理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信任机制和嵌入性分析,既拓展了契约理论的研究范围,又丰富了装备市场研究的理论工具。本书针对装备市场发展面临的“涨(价格)、拖(进度)、降(性能)”的困境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并提出了完善装备采购市场契约机制的政策建议,对于优化装备采购政策体系、推动装备市场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思考西政文 著本文集所选的文章,是中国石化销售西南片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近几年来优秀成果的汇编。换句话说,是中国石化销售系统西南片区企业,主要是中国石化广西石油分公司、云南石油分公司、贵州石油分公司、海南石油分公司和西南大区公司等企业,近几年来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总结、探索与思考。这些文章,虽说不上精美深刻,但蕴含着作者们探索真理的热情、反映着企业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实践与成功的轨迹。编者相信,这本文集,对企业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从哈军工走来王春晖 编哈尔滨工程大学由1953成立的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发展而来,至2023年正好70周年。本书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的重点纪念品。本书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原馆长(现为哈工程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梳理和编辑哈军工纪念馆展出的相关历史文物和文献,以及哈军工后裔、哈军工校友在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成果,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溯源集-军工往事,以编年体的方式,梳理撰写哈军工从创建到发展直至分建的办学历史,深入挖掘哈军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光荣历程。中册为赓续集-军工编研,以哈军工历史与文化研究为主题,整理编辑关于哈军工的论文,以编研成果推动哈军工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不断发展。下册为物化集-军工风范,梳理编辑在传承创新哈军工文化遗存方面的物化成果,包括展馆、展览、书籍、电视片、景观、国家文物、文创产品等物质文化成果,为哈军工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奠定物质基础。
-
数字时代的网络国防建设刘静,张家强 著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利益的制高点和国家防卫的新疆域。基于网络对国防的广泛、深刻影响,将网络空间纳入国防的研究视野,深入揭示数字时代网络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网络国防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本书着眼于数字时代世界各国网络国防建设的共同属性,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普遍意义上回答了网络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本书兼具学术性、实践性、可读性,对我国网络国防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长征图志刘慧娟 著不一样的长征路,永恒的长征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
微观视野中明清山东海防文化研究王海鹏 著本书属于海防史研究范畴,对明清两代的山东海防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明清山东海防与海防文化:一是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层面,包括中央与地方、军队与府县的配合,从而全面、立体地展示明清以来山东的海防体系;二是从物质的层面,即通过海防筑垒、武器装备等硬件来考察山东海防的实力和水平;三是从文化的层面来探究山东海防建设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
古本《孙子兵法》及兵圣孙武考陆允昌 著孙武“本事”研究是 “孙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存世的《战国策》《尉缭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诸书虽提及孙武,但都失之简略,或语焉不详;而专评先秦诸子百家的《庄子》《荀子》《淮南子》在追溯先秦时期学术争鸣的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中,恰恰没有提及孙武。 《古本〈孙子兵法〉及兵圣孙武考》一书,由“著书篇”“《孙子兵法》传世典藏古本”“家世篇”“故里篇”“入吴篇”五个篇章组成,作者陆允昌多年来对孙武进行学术的趣味的生动的全面探究,以独特视角再现这位兵学鼻祖、兵圣、武圣的历史面貌。全书由苏州市体育局冠名编著,体现了苏州市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是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一种记录和保存。全书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围绕孙武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军事家,进行文化探究和挖掘的历程。对于普通的读者,尤其是《孙子兵法》的爱好者而言,是一本可供平时阅读享受的书籍。这些均为该书出版的价值所在。
-
海防纂要[明] 王在晋撰 著一、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二、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三、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四、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五、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原始文本扫描之后经过修复处理,仍存原式,少数文献由于原始底本欠佳,略有模糊之处,不影响阅读使用。六、本编原始底本非一时一地之出版物,原书装帧、开本多有不同,该书汇编之后,统一为十六开右翻本。
-
海防纂要[明] 王在晋撰 著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意义上是指从秦汉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经由黄海、东海的海路最终抵达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东海航线和以徐闻、合浦、广州、泉州为起点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非常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西汉黄门译长率领应募者入海“齎黄金杂缯而往”之事,书中所出现的地理记载与东南亚地区相关,并与实际的地理状况基本相符。东汉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丝路上的交往也走向低谷。这一时期的丝路交往,以法显的西行非常著名。法显作为从陆路西行到印度,再由海路回国的首人,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详细介绍了古代中亚和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是了解和研究海陆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资料。随着隋唐的统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与西方交通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非常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七三〇-八〇五年)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从广州通往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通“广州通夷道”,详述了从广州港出发,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半岛至印度、锡兰,直至波斯湾沿岸各国的航线及沿途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译经大师义净西行求法,将沿途见闻写成着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详细记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是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