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
中国社会保障行政案例判解胡敏洁 等编著本书以社会保障领域的行政案例为研讨对象,从争议焦点、法院推理逻辑、学理分析等角度,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工伤认定、抚恤金标准、医疗保险待遇、用人单位缴纳保费义务、基本养老保险滞纳金、退休待遇给付、见义勇为的工伤认定、法定退休年龄认定等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判解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法律争议问题,对塑造司法中的权益保障取向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对劳动者、用工单位、法律工作者都很具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
大数据与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邹绍清、郭东方 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大数据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方法创新研究”的结项成果,2020年获首届《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资助。作者运用了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系统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紧扣大数据时代如何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契合的理论问题,以及其培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的实践问题,从战略契机及现实困境、思政理论课、日常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网络思政教育、百度指数、路径方法等方面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推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地落实落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人口变动与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刘善槐 等 著在生育政策调整、大规模人口迁移、城乡居住空间优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面临着新的挑战。“人口变动背景下如何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深入开展历史研究、预测研究和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脉络、演变趋势和现实困境,提出学校布局调整应遵循科学理念、注重教育效益、关注社会效益和兼顾经济效率等多重价值观照。基于多重价值目标的协调,建立以综合教育用地、学校服务半径、学校学位供给、学校和班级规模、教育资源配置为核心指标的布局调整底线标准体系,构建学校布局调整决策的理论模型。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深化休制机制综合改革,健全教师、经费和教育用地的资源保障机制,创新内部联动、层级分担、区域合作的纽织保障机制,强化学校布局调整的督导问责和反馈机制。运用GIS技术,对个案县学校布局调整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并提供优化改进建议,将为地方学校布局调整实践提供参考。
-
论优美格调的发展吴学国 著美是精神的原初真理。美包括构成性的美(旨在构成精神的概念)与自由美。自由美是一切真正艺术追求的美。自由美的自身存在就包含了矛盾,即其真理性与主观自由的矛盾。这就是自由美的存在论矛盾。优美是美的一种基本格调。优美就是理性思维的原初真理。在优美格调中,美的真理性的基本表现,就是美对于更真实的对象表现或领会的要求;而美的主观自由的基本表现则在于两方面:一是对于一种永远的原初性要要求;二是理性思维对于形式的和谐的要求。这两个方面与优美的对象表现要求的矛盾,是自由美的存在论矛盾的基本表现。我们分别称之为优美(作为自由美)的基本实质矛盾和基本形式矛盾。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研究王章华 著本书在分析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待遇确定、运行和社会化服务四大核心机制及其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机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经验,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提出完善各机制的对策。,通过提高缴费档次标准、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责任等措施完善筹资机制。第二,通过提高缴费档次标准等措施完善待遇确定机制。第三,通过完善立法、提高城乡居保基金管理层次、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完善运行机制。第四,通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城乡居保服务平台对接等措施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五,通过完善城乡居保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模式等措施完善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
-
公民品格培育与公共生活建构冯建军 著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根本在于培育公民品格。公民品格是个体基于公民身份,通过公共交往,在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品格表现为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如何使个人主体性发展到公共性,实现二者的统一,本书建构了公民的主体性——主体间性——他在性——公共性螺旋上升的四个层级系统。公民品格表现在公民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公共生活是公民借助于公共话语和公共规则,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公共交往形成的共同体生活。公共规则、公共话语、公共空间、公共交往和共同体等构成公共生活的要素。基于此,本书从公共生活的诸要素入手,探讨了公共生活建构的策略,对于通过公共生活开展公民品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曹孟勤 等 著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系统研究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世界意义,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当代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和当代发展价值;谋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应当具有的中国行动方案和基本的实践要求。
-
黑恶犯罪治理研究石经海 著本书从“黑社会”“黑社会性质组织”“黑恶势力”“有组织犯罪”“黑恶犯罪治理”等基本范畴入手,在系统梳理我国黑恶犯罪的发展状况、突出特点及其成因等基础上,分别对黑恶犯罪治理的现代化理论、系统论理论、合法性理论、禁止重复评价原理等理论根基,以及“打早打小”“宽严相济”“从严”等黑恶犯罪治理刑事政策,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具体特征进行厘清,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立时间、人数和数额要素要求,对涉黑组织成员身份的鉴别与认定,对“软暴力”“保护伞”、涉黑涉恶财产、“套路贷”的理解与认定等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与深入论证,为涉黑恶犯罪的现代化治理、正确理解和合理认定涉黑恶犯罪、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反有组织犯罪法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宁可文集宁可 著《第八卷·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汇集了作者史学理论方面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很多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史学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理论界的共识。
-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李富昌 胡晓辉 著本书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采用EDA方法评价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测算方法,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教师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学生生源不均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引导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提出了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责任、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与均衡、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源配置均衡等对策建议,有利于为各级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利于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本书适合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测量、区域经济学、农村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拓展阅读书籍。